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1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山东半岛是山东省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紧张的地送。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山东半岛水资源与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最为明显。本研究旨在探寻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协调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协调的对策措施。本文在广泛占有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山东半岛水资源的总量、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资源利用效益.分析了当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指明了因为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环境生态后果。运用特尔斐法和AHP法构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山东半岛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正处于由弱协调型向基本协调型的过渡阶段.为实现山东半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节约型社会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出发,分析了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节约型社会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生态城市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路线。  相似文献   
63.
This paper considers three questions concerning a low-carbon society. The first is the implication of a 50% reduction in greenhouse gases (GHGs) by 2050.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released in 2007 (IPCC 2007b; http://www.gtp89.dial.pipex.com/chpt.htm), the suggested limit of increase in average worldwide temperatures is 2–3°C above the current level, but is this consistent with a 50% reduction by 2050? Second, when a 50% reduction in global emissions is envisioned, what is the level of reduction needed in Japan? Should the 50% reduction be uniform for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differentiated based on a country’s emissions? Third, how feasible ar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in Japan? Even if th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set for each country takes into account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equity, whether the target is technically, or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acceptable is another matter.  相似文献   
64.
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最强、破坏性和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面对如此巨灾大难,中国在救灾观念、政策、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汶川抗震救灾呈现出新特点:在救灾理念上突出以人为本;救灾信息公开透明;救灾方针强调开放性;救灾呈现国际性;救灾捐赠广泛性和多样性;注重心理救助;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汶川抗震救灾所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灾机制对于中国救灾机制的创新和公民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5.
“湖泊-流域”土地生态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泊-流域基本概念及其管理问题综合阐述、对土地生态管理及其理念应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土地生态管理对"湖泊-流域"管理的启示。从协调人与自然、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冲突出发,结合"人-地-水"协调关系问题的处理、"点-线-面"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对湖泊-流域土地生态管理的理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湖泊-流域土地生态管理的4个基本目标:①生态系统可持续;②土地利用可持续;③生态经济可持续;④流域管理可持续。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湖泊-流域土地生态管理基本要素、主要内容、系统框架、管理模型和机制等,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等评价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和间接优化调控机制为核心,提出了湖泊-流域土地生态管理的主要步骤和基本方法,并讨论了湖泊-流域土地生态管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6.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和环境是本世纪紧密关联的两个最重要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寻求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在分析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两者的关系,它们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也存在紧密联系;其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融入低碳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标,它和其他指标一起评价“两型社会”的建设成果,是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本文选择的低碳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标主要包括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这些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还能进一步评价“两型社会”建设成果,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7.
加强生态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详细论述生态安全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面临的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赤字扩大、物种资源破坏和自然灾害频发等方面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势,提出了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法规、建立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强化资源开发环境监管和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8.
孟超 《四川环境》2014,(3):36-40
基于对山东省泰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居民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居民对电厂态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是否被征求意见、是否接受物质补偿3个变量对周边居民的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是否知道二噁英、居住地与电厂距离与周边居民态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合相关研究,发现本研究中影响电厂周边居民态度的因素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9.
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形成并不仅指单纯的物质循环,而是用生态学原理来调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环境都达成持续的生态平衡。通过论述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等相关法律体系,分析了面向循环型经济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通过区域性循环社会的实践阐述了从循环型经济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s faced by business managers today is the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to their core functions. The contemporary enterprise is forced to leap forward from the mere adoption of green practices toward rethinking, redesigning, and redeveloping business practices in a more sustainable way. Most of the initiatives in this attempt have so far emphasized primarily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verlooked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sustainability. As more organizations commit to sustainabilit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concern to incorporate soci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out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s. To conceptualize and integrate the notion, some organizations use preexisting indicators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sustainability, while others look beyond the measurement of impacts by constructing their own system of indicators. This paper draws on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o determine a broadly acceptable framework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to be conceptualiz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business world. Findings suggest tha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an be driven together with core 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fairness and equality, poverty, health, education, delinquencies, demography, culture, and employee engagement within an organization. These results offer insight into the emerging phenomenon of formulating sustainable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organizations based on social indicators to attain the ultimate sustainable outcomes. 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to identify soci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from societal and corporate perspectives. I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 that may be adopted by organizations in the business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