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28篇 |
免费 | 3864篇 |
国内免费 | 3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6篇 |
废物处理 | 190篇 |
环保管理 | 539篇 |
综合类 | 5521篇 |
基础理论 | 2732篇 |
污染及防治 | 1011篇 |
评价与监测 | 363篇 |
社会与环境 | 296篇 |
灾害及防治 | 2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4篇 |
2024年 | 264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426篇 |
2021年 | 431篇 |
2020年 | 360篇 |
2019年 | 375篇 |
2018年 | 386篇 |
2017年 | 405篇 |
2016年 | 468篇 |
2015年 | 440篇 |
2014年 | 486篇 |
2013年 | 754篇 |
2012年 | 565篇 |
2011年 | 560篇 |
2010年 | 455篇 |
2009年 | 422篇 |
2008年 | 385篇 |
2007年 | 465篇 |
2006年 | 447篇 |
2005年 | 357篇 |
2004年 | 304篇 |
2003年 | 281篇 |
2002年 | 246篇 |
2001年 | 224篇 |
2000年 | 204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建立了超声提取辅助浸入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DI-SPME-GC/MS)方法快速检测土壤中有机氯农残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分离、富集和进样一体化,减少样品前处理步骤.实验优化了DI-SPME的萃取条件、超声提取条件及GC/MS仪器参数.在优化条件下,9种OCPs在实验浓度范围(20—500 ng·g-1)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899—0.9987,方法检出限在0.67—1.76 ng·g-1,加标回收率在80.2%—117.1%,相对标准偏差(n=6)为10.0%—12.0%.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绿色环保的分析土壤中OCPs农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2.
为了探明种植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对土壤阿特拉津降解的促进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降解动态、转移特征以及土壤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与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未种植皇竹草相比,种植皇竹草土壤阿特拉津降解率明显提高,皇竹草对未灭菌和灭菌土壤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提高52.84和42.38百分点;与未种植皇竹草处理相比,灭菌和未灭菌条件下种植皇竹草处理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可分别缩短64.35和53.21 d;土壤中阿特拉津被皇竹草吸收后逐步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转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转移系数变大;土壤中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认为种植皇竹草有助于阿特拉津的降解。 相似文献
803.
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固体基底中PPCPs的检测方法,总结了国内外污泥、土壤、沉积物等基底中PPCPs的污染现状,并对PPCPs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PPCPs的检测方法朝多样化和趋优化的方向发展.污泥样品中PPCPs种类多、浓度高(μg·kg-1—mg·kg-1),土壤和沉积物中虽然浓度不高,但是总量不可小觑.目前,固体基底中的PPCPs还需要更全面和更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804.
The impacts of deforestation on soil fertility indices – are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e forest lands of Iran characterised by Mediterranean type climate. Consistent with this, 8 soil pedons and 32 soil cores were described and sampled from four different soil types of forest and adjacent cultivated soil along a Mollisols transect. The results revealed a considerable depletion in the valu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by 60–88%), total N (by 67–88%), available K (by 20–45%),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by 9–21%), and the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DTPA) fraction of Fe (by 40–72%), Mn (by 10–60%), and Zn (by 49–80%) after deforestation. In contrast, soil pH (by 0.36–0.9 units), C:N ratio (by 3–84%), available P (22–139%), and DTPA Cu (by 4–55%) tended to increase due to deforestation. Cultivated soils showed a drop of 70–82% in the values of the soil productivity index than to those of the forest soil, indicating a degrading and declining effect of deforestation on soil productivity capac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soil fertility indices were affected negatively by deforestation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organic matter was lost to deforestation, which, in turn, could lead to deterioration in soil quality or land productivity capacity. 相似文献
805.
本文研究了苏北盐城湿地土壤重金属Pb、Cu、Cr、Cd、Zn污染状况,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中Pb、Cu、Cr、Cd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28、27.55、57.71、1.04、70.05 mg·kg-1,除了Cd有97.1%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其余均未超过二级标准.除Pb含量分布变化幅度较小外,其余4种重金属含量分布变化幅度都较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域的Pb、Cu、Cr、Zn存在相关性,它们可能来自于相似来源,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Cd与其它重金属无相关性,表明来源不同,可能主要来自于农业化肥的施用.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法及地质累积指数法结果表明,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Zn>Pb>Cr.土壤样品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综合=6.11,说明总体上该区域土壤已达到重度污染等级.研究区域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261.71,总体处于中度生态风险等级,并且Cd是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806.
在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建立了一个跨度约1500 a的土壤时间序列,通过对比稀土元素(REE)含量和分馏的变化,分析其在成土过程中的演变特征与控制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REE含量经过成土初期的略有下降后,随着时间推移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 次生矿物和有机质对REE较强的捕获和吸附固定能力是土壤REE富集的主要原因,磷肥的长期施用可能也是REE在土壤中不断积累的重要原因. 旱作和水旱轮作两种主要农用方式对单个REE含量和总量差异的影响不显著. 土壤中轻、重REE的分馏和Ce、Eu的亏缺也随成土时间推移变化. 水稻种植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直接和间接增加了Ce和Eu的亏损. 相似文献
80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线虫c-p类群及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 a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线虫c-p(colonizer-persister)类群及功能团,为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与犁耕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线虫各c-p类群及绝大多数功能团的多度,但显著减少了Ba4和Om5功能团多度.此外,保护性耕作还改变了土壤线虫生活史和功能团的结构特征:在大部分研究土层,c-p1和c-p2线虫的相对多度显著提高,而c-p3、e-p4以及c-p3-5类群显著降低;Ba1、Ba2、Ba3、Fu4和H5功能团的相对多度显著提高,而Ba4、H3和Om5的相对多度显著降低,Fu2、H2和Om4相对多度的变化较复杂,在表土层表现为显著抑制,在15~30cm土层则为促进作用.土壤线虫c-p类群和功能团的多度及结构特征可能适合作为评价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08.
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施用化肥225 kg/hm2为对照,设置两种不同的沼液用量(以纯氮计):沼液I(168 kg/hm2)和沼液II(225 kg/hm2),通过连续3 a的甘蓝种植试验,研究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用沼液显著改善了连作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溶磷细菌、解钾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抑制了真菌的富集.两种不同用量的沼液处理较化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B/F)值分别提高了142.7%和202.3%.2)在225 kg/hm2等氮水平下,施用沼液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较之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63.96%、137.61%和139.66%;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3)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4参24 相似文献
809.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plant growth retardant paclobutrazol by a microbial consortium in which Pseudomonas was the predominant strain was investigated in batch culture. The consortium which had been isolated from an industrially contaminated sediment was proven to be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effluents containing paclobutrazol. Paclobutrazol was degraded by the pure isolated strain of Pseudomonas sp. as well as the microbial consortium. Paclobutrazol was utilized as the sole source of carbon and energy. Sixty percent of the paclobutrazol was degraded by the microbial consortium from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54 mg L?1 within 48 h and more than 98% of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3.4 mg L?1 was degraded within 36 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pH were determined to be 30°C and 7.0, respectively. A pure strain of a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the enrichment culture was identified as Pseudomonas sp. The microbial consortium was tolerant of high pH and could degrade paclobutrazol faster than the pure strain.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this plant growth regulator in an aerobic environme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810.
为评估不同地区农田土壤和农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风险,在江苏、陕西、河南、河北开展土壤-农产品(蔬菜和小麦)协同采样,共采集106对土壤-农产品样品,分析了土壤-农产品中PAEs化合物含量,并对其污染分布、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调查区土壤样品中6种PAEs化合物总浓度(∑PAEs)范围为33.70—895.53 μg·kg−1,平均值为152.22 μg·kg−1,检出率为100%。土样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 DE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n-butyl phthalate, 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benzyl butyl phthalate, BB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i-n-octyl phthalate, DnOP)的检出率为100%,其中DBP、DEHP和BBP是调查区土壤中PAEs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PAEs总量的51.51%、25.74%和14.17%,三者之和占∑PAEs含量的93.1%;调查区的土壤中∑PAEs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陕西>江苏>河北>河南,与美国土壤6种优控的PAEs控制标准相比,DB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含量超过控制标准,超标率分别为18.9%和1.89%。蔬菜样品中∑PAEs含量范围为nd—241.87 μg·kg−1,平均含量为63.22 μg·kg−1,检出率为68.9%,其中DnOP和DEHP调查区蔬菜中PAEs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PAEs含量的26.27%和25.93%。基于食用农产品风险评估,调查区采集的农产品中PAEs无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