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4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2941篇
安全科学   247篇
废物处理   164篇
环保管理   603篇
综合类   5133篇
基础理论   231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676篇
评价与监测   383篇
社会与环境   318篇
灾害及防治   17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93篇
  2015年   400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728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91.
纳米银与石墨烯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暗培养试验分别探究了纳米银与石墨烯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不同影响.将不同剂量的纳米银(0、10、100、150 mg·kg~(-1))与高纯石墨烯(0、10、100、1000 mg·kg~(-1))分别与等量棕壤充分混匀,然后进行暗培养.在第3、7、15、30和60 d时取样,测定土壤脲酶、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脱氢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在培养期间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及CO2累积量.结果表明,所有纳米银处理均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并且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而石墨烯处理未对土壤呼吸产生显著影响.10 mg·kg~(-1)纳米银处理下,土壤真菌数量在整个培养期内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细菌在第60 d时也被显著抑制,但土壤放线菌数量无变化;与对照相比,100和150 mg·kg~(-1)的纳米银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10和100 mg·kg~(-1)的石墨烯处理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则均无显著变化.1000 mg·kg~(-1)的石墨烯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的数量,却对土壤放线菌数量无影响.纳米银处理显著抑制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却对土壤过氧化氢酶与磷酸酶活性基本无影响.10和100 mg·kg~(-1)石墨烯处理对土壤脲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00 mg·kg~(-1)石墨烯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不同剂量的石墨烯在培养后期均对碱性磷酸酶产生抑制作用.总体来说,纳米银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石墨烯对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92.
钙、氯对磷酸盐稳定污染土壤中铅的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促进磷酸盐稳定污染土壤中铅的方法,在全铅含量为517 mg·kg-1的铅冶炼污染土壤中加入5 mmol·kg-1磷酸盐,同时加入10mmol·kg-1硝酸钙或5 mmol·kg-1氯化钾,在15%或30%的含水率下培养40 d,之后种植黑麦草.结果表明,与单独施用磷酸盐相比,采用磷酸盐与钙、氯结合或增加培养期间的土壤含水率后,土壤DTPA-Pb含量下降3.92%~26.1%;对于同一添加剂处理,培养期间土壤含水率从15%增加到30%,土壤有效铅(DTPA-Pb)含量下降8.83%~24.4%.增加土壤含水率后,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土壤铅的EXAFS分析表明,与未施用磷酸盐的对照相比,土壤中加入磷酸盐后矿物态铅的比例由57%上升至81%,加施钙、氯或增加土壤含水率后,多数处理矿物态铅的比例有所下降,而有机结合态铅比例上升.与对照相比,污染土壤中施用磷酸盐后,植物产量大幅增加,但施用钙、氯或增加培养期间含水率后,部分处理植物产量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在铅冶炼污染土壤中加入磷酸盐时,加入钙、氯或者增加土壤含水率均有利于铅的稳定,但以上措施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93.
大气作用下膨胀土地基的水分迁移与胀缩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土体渗流和蒸发理论,建立了大气-非饱和土相互作用模型;以现场观测的气象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进行了地基土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大气作用下地基土体含水量的动态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土中含水量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3.5m深度以下土体的体积含水量基本不变,从而确定了南宁地区膨胀土地基的大气影响层深度为3.5...  相似文献   
294.
地理探测器能快速定量化揭示驱动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的强度,这对于重金属空间预测模型构建变量的确定和土壤污染修复措施的精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5种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Cr、Ni的空间分布和11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单因子指数法进行重庆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  相似文献   
295.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污染程度分析方法,结合Map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宜宾市翠屏区宋家乡项目区土地质量进行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重点对调查区的重金属元素(As、Hg、Cd、Cr、Zn、Cu、Pb、Ni)情况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宋家乡研究区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Hg、Cd、Cr、Zn、Pb、Ni和Cu重金属超标,主要集中在洋坪村、丘陵村和大地村,而大地村的镉超标较为严重,整个研究区砷没有出现污染。为此,结合实际查明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为该区土壤资源、环境评价和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实用的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296.
澳门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选择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野外布点采样,调查分析了表层土壤中9种重金属元素(Cr、Ni、Cu、Cd、Pb、Cr、Zn、As、Hg)和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其次,利用累积频率分布曲线法估算了土壤重金属和PAHs的土壤污染背景;最后,基于...  相似文献   
297.
“十三五”期间,中国初步构建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并开展了监测工作。当前,国家层面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和运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选取土壤环境监测开展较为成熟的瑞士土壤环境监测网(NABO)作为研究对象,综述了NABO的技术体系及多年来的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中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现状进行讨论,认为NABO在监测网络建立、指标选取、数据分析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未来中国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可在此方面借鉴瑞士经验。  相似文献   
298.
粤北地区干旱监测及预警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引入能够判断作物受旱程度的毛管破裂含水量、凋萎含水量等土壤含水量指标来确定干旱指标,根据土壤水分平衡理论,建立干旱监测预警模型,利用自动站气象资料和降水趋势预报对干旱情况进行判别和分析,并采用Surfer软件对干旱情况进行直观的图形显示.  相似文献   
299.
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淋洗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但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淋洗剂的选择,而关于水力停留时间对淋洗效果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水力梯度是影响水力停留时间的重要因素,优化水力梯度能够缩短修复周期,降低淋洗成本,有效提高淋洗效率,为现场淋洗修复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针对人工制备的不同质地的铬污染土壤进行了土柱淋洗...  相似文献   
300.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performed on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earthworms under tropical condition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ften-limited resources in tropical countries, simple screening tests are needed. Therefore, it was investigated whether three pesticides relevant for the Brazilian Amazon (benomyl, carbendazim, lambda-cyhalothrin) affect the avoidance behavior of the earthworm Eisenia fetida. The tests were performed for two days according to ISO guideline 17512 but were adapted to tropical conditions (i.e. test substrate, test organism and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test gives reproducible and reliable results. Toxicity values (NOEC, EC50) are lower than those determined in 14 day-acute mortality tests and are approximately in the same range such as those found in 56 day-chronic reproduction tests with the same earthworm species, which were performed in parallel. Therefore, the use of the earthworm avoidance tests is recommended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pestic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