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2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483篇
安全科学   188篇
废物处理   140篇
环保管理   293篇
综合类   1286篇
基础理论   59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45篇
评价与监测   119篇
社会与环境   78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优良菌种是微生物肥料的基础,研究微生物肥料中低温适应型菌株在低温条件下的促生性,对于提高南方冬闲时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形态观察及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盆栽试验,分析了3株不同根际促生菌单独施加及其与肥料(鸡粪+微量元素)配施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中巨菌草迁移累积Cd、As的影响.分离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3株根际促生菌(M1、M2、M3)分别为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卵形孢球托霉(Gongronella butleri)、越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vaccinii).纯培养试验表明,M1、M2、M3均可在南方冬季低温条件下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单独施菌或肥料及菌株与肥料配施均能提高巨菌草茎叶生物量,分别提高14.12%~84.35%、13.36%、57.25%~143.13%.在所有处理中,M3与肥料配施后,植株茎叶生物量达到最大.不同处理可影响巨菌草对Cd和As的吸收累积,但对巨菌草各部位影响不同.单独施菌时,M3对巨菌草茎叶Cd、As积累量提升最多,分别提高145.83%、64.03%;当菌株与肥料配施时,M3与肥料配施对巨菌草茎叶Cd、As积累量提升最多,分别提高94.17%、142.45%.可见,3株根际促生菌在南方冬季均能提高巨菌草生物量,其中,菌株M3与肥料配施具有开发为有效治理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肥料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水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维持降水与蒸散发的平衡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时需要着重考量的因素.利用陆面地表平衡算法(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模型反演了2000年、2008年、2016年赤峰市全域及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的实际蒸散发,通过参考蒸散比不变法与日气象数据将反演结果扩展至日尺度,累加得到月际与生长季尺度的实际蒸散发;结合降水变化,分析植被修复工程开展后赤峰市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8年、2016年赤峰市生长季的实际蒸散量分别为440.86、452.76、474.34 mm,呈增加趋势,蒸散发高值区(>400 mm)由北向南扩增.②2016年生长季森林分布区的耗水量比2000年增加了27.69×108 t,水分亏缺量增加了8.03×108 t,表明过度造林会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干旱胁迫.③一个生长季内,草地生态系统蒸散量的增幅远低于森林生态系统,1 m2草地生态系统的耗水量比森林生态系统少0.18 t.研究显示,在降水量低于300 mm的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面临较轻的干旱,且部分区域可以实现水分平衡.为了维持区域水资源存量,建议赤峰市在今后的植被修复工作中,对于降水量低于300 mm的区域以草本修复为主.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经度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沿昌都到噶尔县的经度梯度,对西藏典型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与植物多样性开展了1 700 km的野外样带调查。实验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的群落结构特征(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盖度和密度)与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均具有明显的经度分布格局。整体而言,这些特征参数均表现出自西向东沿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其经度格局主要受降雨量和平均气温所趋动,但降雨量和平均温度的影响在不同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地上生物量由二者共同决定,而物种丰富度受降雨量的影响更大。西藏高寒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间存在显著的幂指数关系(y=0.219 7 x 0.754 9, R2= 0.61, P< 0.01)。上述规律的发现,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寒草地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与适应途径,也将帮助我们合理制定放牧策略以实现该地区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为改善破碎车间内部粉尘浓度超标的现状,掌握石棉选矿厂破碎车间内粉尘浓度的分布规律,依据气固两相流、气溶胶力学等相关理论,建立粉尘在空气内运动、扩散及沉降方程。以西南某石棉选矿厂破碎车间为研究背景,采用计算机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石棉破碎车间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粉尘浓度实测数据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相吻合;粉尘集中在胶带输送室和破碎机给料口附近,全尘浓度最大为86.24 mg/m3,纤维浓度最高为12.46 f/mL;粉尘浓度随着距破碎机入口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变小;地面呼吸带高度粉尘浓度相对处于较低水平,维持在9~16 mg/m3区间。  相似文献   
995.
苦草对水-底泥-沉水植物系统中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模拟水-底泥-沉水植物(苦草)系统,检测了苦草整个生命周期内总氮及各形态氮含量的变化,以反映N在该系统内的迁移转换.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阶段,空白组和苦草组系统氮含量(水体+底泥+苦草中氮含量)均持续降低,但苦草组(实验始末)氮含量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空白组,其中苦草组系统中TN、NH4+-N、NO3--N含量分别减少了41.68%、81.96%、93.34%,分别比空白组提高了11.39%、31.90%、0.28%;苦草组底泥中TN、NH4+-N、NO3--N含量分别减少了43.45%、87.41%、96.50%,分别比空白组提高了13.78%、37.26%、1.68%.苦草的存在促进了底泥氮的释放,显著提升了底泥微生物活性及氮循环菌的数量,从而加快了系统内的氮素循环,并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明显改变各形态氮的迁移及转化方式.2012年7~10月,苦草组系统总氮(TN)减少幅度最大,到10月份,水体中氮素含量达到最少.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的污水处理费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雪  石磊  马中  张象枢  陆根法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2):3833-3840
通过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27个污水处理厂为样本,估算这些样本的运营成本及其结构,分析其地区差异与执行标准的关系.结果显示样本平均运营成本为1.38元/t,并且通过与污水处理厂所在地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比较,判断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只覆盖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并未覆盖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全部运营成本.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研究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结果显示227个样本的平均单位污水处理费收入为0.80元/t,平均治理污水的单位收益为3.24元/t,平均单位盈利水平为2.09元/t,政策补贴成为污水处理厂主要收入.进一步探索污水处理费制度的不足,并以此提出我国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应基于科学的排放标准下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而制定,坚持污染者付费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相似文献   
997.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火电厂需进行多项环保改造,烟气系统阻力增加,锅炉引风机需要改造。通过对多种引风机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得出"引增合一"改造策略具有较多优势,而引风机型式的选择需根据电厂的场地、改造工期、投资及运行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98.
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我国燃煤电厂(不含港、澳、台数据,下同)的燃烧技术及颗粒物控制技术分类,建立了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计算方法. 利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量及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量自2000年起持续增加,于2005年达到最高值(375×104 t),其中PM10、PM2.5排放量分别为237×104、129×104 t;此后逐年降低,2010年降至166×104 t,其中PM10、PM2.5排放量分别降至126×104、85×104 t. 随着静电除尘及湿法脱硫的普及,颗粒物中PM2.5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34.3%升至2010年的51.2%. 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地区分布不均衡,2010年内蒙古、山东、河南、江苏、山西和广东六省区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 PM2.5排放因子也因各省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不同而产生差异,其中煤粉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的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0.35~0.75、0.27~0.90 kg/t. 从机组规模影响来看,单台容量在30×104 kW以下的燃煤机组是粗颗粒(PM>10)的主要来源,而在30×104 kW以上的燃煤机组对PM2.5排放贡献(64.6%)较大,这主要与这类燃煤机组静电除尘和湿法脱硫的安装比例高有关.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机械加速澄清—重力式过滤—离子交换—除碳—高效反渗透” 工艺处理某电厂废水,将反渗透产水作为冷却塔补水。运行结果表明:弱酸阳离子交换器出水碱度≤0.10 mmol/L、硬度≤0.02 mmol/L、浊度≤0.2 NTU,满足高效反渗透对进水水质的要求;高效反渗透产水浊度<0.1 NTU,CODMn≤0.08 mg/L,硬度≤1.12 mg/L,碱度≤8.40 mg/L,ρ(总铁)<10 μg/L,ρ(总硅)<0.5 mg/L,电导率<45 μS/cm,出水水质满足回用要求。针对该系统存在的自用水率高、过滤器污堵以及水量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燃煤电厂汞的3种排放形态,分析了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如燃烧添加剂技术、吸收剂喷射技术、稳定剂固汞防溢技术、络合剂絮凝脱汞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燃煤电厂汞减排技术选择影响因素,即燃煤煤质、运行工况、脱汞后副产物等,为我国电力行业汞污染控制及减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