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2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1084篇
安全科学   345篇
废物处理   85篇
环保管理   721篇
综合类   2012篇
基础理论   382篇
污染及防治   374篇
评价与监测   168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结合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防雷工作的开展,就如何解决山区土壤电阻率高和电力系统防雷,如何提高电力、通讯、SCADA和RTU等自控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2.
以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弥苴河的河口表层沉积物为实验对象,研究其磷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Elovich方程对沉积物吸磷动力学拟合较好,考虑沉积物原有吸附态磷的修正Langmuir方程能较好描述弥苴河河口表层沉积物等温吸附特性。弥苴河河口沉积物存在释磷风险,沉积物间隙水正磷浓度远高于临界磷平衡浓度。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现状研究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历经30余年,已初步形成一套基本成熟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但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监测技术的进步,监测体系的诸多问题也凸显.结合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中国地表水水质的监测方法、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即规范项目参数的描述、筛选优化控制项目、建立多层次、实用的控制指标监测方法体系、完善控制项目QC指标体系、制订专门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994.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黄土丘陵子午岭林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了天然乔木林转变为人工乔木林、天然乔木林转变为农田、天然灌木林转变为农田及撂荒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同时,以浅层(0~100 cm)土壤为对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层(100~2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 cm剖面上,天然乔木林、天然灌木林、人工乔木林、撂荒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5.85、3.96、4.98、3.09、3.20 g·kg-1,天然乔木林、人工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天然灌木林、撂荒地和农田(p0.05).各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占0~2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58%~73%和27%~4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大.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显著.天然乔木林转变为人工乔木林、天然乔木林转变为农田、天然灌木林转变为撂荒地、天然灌木林转变为农田4种土地利用转变方式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了9.68、52.90、20.20、12.49 t·hm-2,减幅为7%、39%、21%、13%,其中,浅层土壤减少了2%~48%,深层土壤减少了12%~22%.相对于林地开垦为农田而言,农田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的恢复要慢得多.研究结果揭示了浅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反映了深层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5.
24孔板发酵法测定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多管发酵法进行了改进。改进了初发酵方法,采用24孔板代替试管进行初发酵,复发酵方法保持不变。对环境中采集的23个污水样本采用24孔板初发酵法与多管发酵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两者在结果上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采用改进的24孔板法进行初发酵有效节约了培养基、缩短了实验准备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尤其适用于大批量的、污染严重的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6.
植被重建下煤矿排土场土壤熟化过程中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俊超  党廷辉  郭胜利  薛江  唐骏 《环境科学》2014,35(10):3842-3850
植被重建是治理因露天煤矿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面积排土场行之有效的措施,了解植被重建模式对排土场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是筛选植被治理措施的重要因子.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选取15 a治理排土场中5种植被重建模式(自然恢复地、草地、灌木林、乔灌混交林、乔木林),16种植被配置类型,采集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408个,研究不同重建模式下SOC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治理排土场植被重建模式显著影响剖面SOC含量与分布(P<0.05),表层0~10 cm SOC呈草地>灌木>乔木>乔灌混交林>自然恢复地;全氮(TN)也呈相似的变化特征.2植被配置类型中,苜蓿地0~10 cm的SOC含量(5.71 g·kg-1)和TN含量(0.49 g·kg-1)均最高,比自然恢复地分别高166.7%和171.3%,且是沙棘、紫穗槐+油松、香花槐的两倍左右.3植被重建对SOC影响深度主要集中在0~20 cm,而对TN的影响可达40 cm.4与新建排土场相比,植被重建后,草地、灌木地和乔木地0~100 cm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5.47、6.93和6.95 t·hm-2,但仅相当于原地貌水平的2/3、1/2和1/2.植被重建表现出碳汇效应和巨大的固碳能力.从土壤固碳的角度考虑,建议植被重建模式以草地为主,植被类型优先考虑苜蓿.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典型废物拆解地工业结构转型期环境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变化情况,使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了台州水系表层沉积物中PCDD/Fs(二英类)、dl-PCBs(共平面多氯联苯)和PBDEs(多溴联苯醚),并利用主因子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其来源. 结果表明,台州椒江和金清闸海湾2387-PCDD/Fs毒性当量浓度(以WHO2005-TEQ计,下同)中位值分别为3.18和1.91 ng/kg,dl-PCBs毒性当量浓度分别为0.26和0.62 ng/kg,w(∑PBDEs)分别为22.5和19.7 μg/kg,处于我国和全球河流(海湾)表层沉积物POPs污染的中等水平,低于其他电子废物拆解地等严重污染区. 台州河流(海湾)表层沉积物PCDD/Fs主要来源于燃煤,dl-PCBs主要来源于历史上多氯联苯的使用或电子废物拆解活动,PBDEs主要来源于相关阻燃剂的使用和电子废物拆解活动. 位于化工园区排水口的YTZ采样点PCDD/Fs和dl-PCBs的毒性当量浓度分别达到6.54×104和7.84×103 ng/kg,污染可能来源于化工废料加工和再生金属生产,表明台州在工业结构转型期出现的新POPs污染源,应引起重视. 台州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PCDD/Fs和dl-PCBs的总毒性当量浓度超过美国和加拿大的沉积物质量指导值,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98.
The attractive combination of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good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relatively low cost has contributed to making duplex stainless steels (DSS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groups of stainless steels. As the importance of DSSs is increasing, pract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successful machining is expected to be crucial. To address this industrial need, standard EN 1.4462 and super EN 1.4410 DSSs are machined under constant cutting speed multi-pass facing operations. A systematic approach which employs different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tools under a three phase investigation scheme has been adopted. In phase I, the effect of design variables such as cutting parameters, cutting fluids and axial length of cut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D-Optimal method.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centage increase in radial cutting force (%Fr), effective cutting power (Pe), maximum tool flank wear (VBmax) and chip volume ratio (R) are develop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The adequacy of derived models for each cutting scenario is checked 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Parametric meta-heuristic optimization using Cuckoo search (CS) algorithm is then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design variable set for each performance. In the phase II,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based produ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rate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overcom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esire of minimizing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maximizing the production rate, compromise solutions are suggested using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The alternatives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ve closeness to the ideal solution. In the phase III, expert systems based on fuzzy rule modeling approach are adopted to derive measures of machining operational sustainability called operational sustainability index (OSI).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based models are develop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esign variables on computed OSIs. Cuckoo search neural network systems (CSNNS) are finally utilized to constrainedly optimize the cutting process per each cutting scenario. The most appropriate cutting setup to ensure successful turning of standard EN 1.4462 and super EN 1.4410 for each scenario is sel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conditions which give the maximum OSI.  相似文献   
999.
孙傅  沙婧  刘彦华 《环境科学》2012,33(11):3778-3786
随着城市居民亲水娱乐活动日益增加,研究城市地表水体的粪源性微生物污染特征,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水质监测和风险管理,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尤为重要.以我国南方某城市的5个典型地表水体为案例,监测总大肠菌(TC)、粪大肠菌(FC)、大肠埃希氏菌(EC)和肠球菌(ENT)这4种粪源性污染指示微生物以及常规理化水质指标,研究指示微生物在城市地表水体中的浓度水平、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案例水体中TC和FC通常在10^3~10^7个.L^-1,EC和ENT通常分别低于200个·L^-1和105个·L^-1;4种指示微生物的浓度分布呈现季节变化特征,并且能够指示水体受到周边环境的污染状况;4种指示微生物指标之间以及微生物指标与常规理化水质指标(如溶解氧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0.
广州部分区域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在冬、夏两季对广州市部分市区和远郊区的表层土壤样品中OCPs(有机氯农药)的采样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法分析,对OCPs残留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w(HCHs)为0.29~14.90 ng/g,未超过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自然背景值.w(DDTs)为nd~697.70 ng/g.海珠区和黄埔区部分地点w(DDTs)超过一级自然背景值.DDTs为主要残留有机氯农药,平均占w(OCPs)的85.1%.所观察到的较低的w(α-HCH)/w(γ-HCH)(小于1)和w(γ-HCH)>w(β-HCH)的结果,有可能是林丹输入所致.一些地点可能有新的DDT输入.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表层土壤中w(OCPs)为工业区>农田>果园>未利用地>居民区绿地>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