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9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2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161篇 |
综合类 | 170篇 |
基础理论 | 31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8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125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煤炭企业节能减排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煤炭企业能耗状况和排污状况的分析,指出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并从人才紧缺、企业管理与节能减排工作脱节等方面分析了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全员素质,促进煤炭企业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82.
构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美国科学工程分类指标年鉴》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95-2011年高技术产业活动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区域差异测度锡尔指数对全球28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及各区域创新资源绩效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全球28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水平呈现两级分化趋势.其中,新加坡、瑞士、瑞典、美国4个国家的得分较高,排名靠前,其他国家或地区绩效水平较低.②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水平差异呈现缩小趋势,欧洲区域内部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绩效水平差异呈现逐年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轮毂轴管原热挤压工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指出了改进工艺的突出特点。生产实践表明 :新工艺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材料消耗 相似文献
84.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对西部地区1997-2006年的相关工业数据进行了分析,从总量、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等方面加以把握,归纳出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几个显著特点以及成因,提出一些对策思路,主要包括:培育国家政策扶持机制,强化科技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建设具有西部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金融体系等. 相似文献
85.
孔繁德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69-71
河北省高等教育在全国排名榜中相对落后,与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不适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对河北省实现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至关重要,为此河北省应将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纳入"十二五"规划,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大投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增强特色,推动内涵式发展;办强师资队伍及师德师风建设;鼓励高校开展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86.
87.
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化工企业工艺过程的特殊性,笔者建议其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可以在直观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的思想来进行辨识。笔者尝试性地给出了相关术语的说明、介绍辨识方法和操作程序,并分别从生产过程(包括化学反应、化工操作单元和物料输送)和工艺设备、装置角度,对其中的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剖析,最后以电解过程举例说明,该方法可用于化工企业进行危险性因素辨识。 相似文献
88.
徐德蜀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13-15
回顾中国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历程,跨越了两个世纪。笔者认为1982—1992年,以国家公布“安全科学技术”为一级学科即GB/T13745—1992为标志,随后迎来了我国安全科学理论及学科建设发展的第一个春天;2000年至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理念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中国安全科学理论发展及学科建设提供了时代新机遇,丰富了创新理念,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动力,迎来了我国安全科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第二个春天。指出当前学术论文投稿中的浮躁现象,应该倡导求真、务实、创新、和谐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89.
90.
BRIAN CZECH 《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2(6):1389-1398
Abstract: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s understood in portions of academia and sometimes acknowledged in political circles.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t a unified response. In political and policy circles,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is posited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cademia, however, the EKC has been deemed fallacious in macroeconomic scenarios and largely irrelevant to biodiversity. A more compelling response to the conflict is that it may be resolved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erein I review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absen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xplore the prospects fo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reconcile that conflict, and provide linguistic suggestions for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s based on the first two laws of thermodynamics and principles of ecology such as trophic levels and competitive exclusion. In this biophysical context, the human economy grows at the competitive exclusion of nonhuman species in the aggregate.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via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not occurred and is infeasible because of the tight linkage betwe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at current levels of technology. Surplus production in existing economic sectors is required for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cessary for bringing new technologies to market. Technological regimes also reflect macroeconomic goals, and if the goal is economic growth, reconciliatory technologies are less likely to be developed. As the economy grows,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may be partly mitigated with end‐use innovation that increases technical efficiency, but this typ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equires policies that are unlikely if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