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36篇 |
免费 | 225篇 |
国内免费 | 6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49篇 |
废物处理 | 52篇 |
环保管理 | 891篇 |
综合类 | 1604篇 |
基础理论 | 576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170篇 |
评价与监测 | 130篇 |
社会与环境 | 520篇 |
灾害及防治 | 1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114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163篇 |
2014年 | 145篇 |
2013年 | 250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55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162篇 |
2007年 | 210篇 |
2006年 | 235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36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7篇 |
1975年 | 6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内蒙古农业灌区夏、秋浇的氮磷流失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农业灌区引黄灌溉的2次主要大规模灌溉(夏浇、秋浇)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农业灌区的氮磷流失情况.分析了2次灌溉期的各引水渠和排水渠中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溶解性无机磷(DIP)、溶解性有机磷(DOP)、颗粒磷(PP)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夏浇时,由于植物吸收、灌水量小等因素,基本不产生污染.而秋浇期间,由于灌水量大、土地裸露成为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时期.在对第8排域的TN、TP的连续监测中发现,排干沟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基本维持在4.16mg.L^-1和0.1725mg.L^-1,且氮为主要的污染控制因子;排干沟中的N/P为24,排入乌梁素海中极易引起水华发生.结合河套农业灌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方式等因素,综合分析了河套灌区在夏浇及秋浇时期的非点源污染产生过程及污染特点.为该地区非点源污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多层渗滤介质系统去除城市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用于去除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多层渗滤介质系统,进行污染雨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屋顶和机动车路面雨水径流有机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CODMn平均去除率为80%左右,出水浓度小于4mg·L-1,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BOD5的去除率达50%以上,出水值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同时,系统的净化能力主要发生在垫层及地基土层0.3m以内,污染严重的机动车路面径流在土柱底部也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砂砾科"垫层对CODMn和BOD5,的去除效果稍好于"无砂混凝土"垫层. 相似文献
103.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流,立足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约束机制,从城市生态系统客观存在性、弹性与扩展性、递阶性及相对性等方面,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特点,在建立承载机制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承载机制的定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环杭州湾地区城市扩张的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杭州湾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决策树和形状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从TM影像中分别提取了2003年和2006年的城镇用地信息,并对杭州市、绍兴市和宁波市的城市扩张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精度检验,城镇用地总体Kappa系数都在0.87以上,说明该方法提取城镇信息是行之有效的。2003年环杭州湾地区的城镇用地面积为914.04km2,2006年为1 286.1km2,4年间城镇用地净增了372.06km2,主要城市用地净增了192.6km2;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市区面积增加了43.7 km2;而其它县城与开发区增加了145.6 km2;说明小城市在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大城市的作用则相对较小。杭州市、绍兴市城市扩张明显,其中尤以杭州市下沙区和绍兴市袍江工业园区的扩张最显著;宁波市城市扩张最小,特别是余姚城区。扩张方向上,杭州市主要向西北和北面扩张;宁波市在各个方向上的扩张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105.
SWMM 模型在城市不透水区地表径流模拟中的参数识别与验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研究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降雨径流过程和污染负荷,以屋面为例,选择径流管理模型SWMM,采用独立场次实测数据,应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HSY算法和Monte Carlo采样方法对模型中的水文水力和水质参数进行识别和验证.结果表明,地表不透水区径流模型中主要包含6个关键参数,分别为不透水区初损填洼深度(S-imperv)、不透水区曼宁系数(N-imperv),指数累积方程中的最大可能累积值(max buildup)、累积常数(rate constant),指数冲刷方程中的冲刷系数(coefficient)和冲刷指数 (exponent).水文水力参数的识别可以最小二乘法偏差作为目标函数,水质参数的识别可以场次污染负荷和污染物峰值浓度作为目标函数.参数识别结果为N-imperv0.012~0.025, S-imperv 0~0.7, max buildup 15~30, rate constant0.2~0.8, coefficient0.01~ 0.05, exponent1.0~1.2.参数的区域灵敏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coefficient、S-imperv、N-imperv、max buildup、exponent、rate constant.识别后的参数可以通过模型验证,但是在模拟一些雨型特殊的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曲线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6.
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污染物的特性及来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在昆明市典型合流制排水小区对降雨径流进出水水量、水质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城市区域合流制排水系统中降雨径漉不同来源的污染物特性及各个污染源的比倒.分别监测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日常污水以及4场降雨期间小区出口断面、街道、屋顶、庭院降雨径流的水量、水质.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是影响城市径流污染物输出强度的主要因素,城市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浓度顺序为:道路>庭院>屋顶,道路是城市面源污染的关键源区;道路次降雨径流量约25%,却产出了40%~80%的污染物,而屋顶次降雨径流量约50%,却仅有4%~30%的污染物负荷.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管道沉积物在降雨期间的迁移是重要的污染源,4场降雨中管道沉积物的TN、TP、SS、COD和BOD5的污染贡献率在30%以上.降雨强度是影响管道沉积物输出的重要因素,在高强度降雨下,管道沉积物污染贡献率高50%以上.在不同的降雨特性条件下,合流制排水系统主导污染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7.
上海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累积过程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选择上海中心城区典型样点开展地表灰尘重金属累积过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区地表灰尘负荷平均值为12.4 g/m,范围为5.04 ~23.2 g/m;文教区道路灰尘负荷为6.1g/m,范围为3.8~10.0 g/m.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大的降雨对颗粒物负荷有明显的削减作用,而小雨则会使其总量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和道路交通行为是影响地表灰尘大气环境“源-汇”效应的重要因素.在干期累积过程中,随着无雨天数的增加,地表灰尘负荷随之升高,同时颗粒物粒径逐渐增大.在交通流量较高的地区,灰尘重金属浓度呈现降低趋势,表现出对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源”效应,而交通流量相对较低的区域灰尘重金属浓度则有所升高,显示出其对大气悬浮物的"汇"效应.干期累积过程中,污染物负荷变化取决于灰尘负荷和污染物浓度两者的共同作用,呈现出S型增长趋势,降雨过后10 d内,污染负荷增长缓慢,10~15 d迅速增加,15 d后,污染负荷增长速率减小,颗粒物与大气悬浮物交换保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Qihua Shan Yuanchun Yu Jian Yu Jinchi Zh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8,2(2):218-223
To reveal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est soil and the effects of soil enzyme on soil fertility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44 urban forest soil profiles in Nanjing were investigated.
Basic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analyzed in the laboratory. Hydrogen peroxidase, dehydrogen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ellulase were determined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 titration, TTC (C19H15N4·Cl) colorimetry, phenyl phosphate dinatrium colorimetry, and anthrone colorimetr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oil
pH, organic carbon (C), and total nitrogen (N) had great effects on hydrogen peroxidase, dehydrogen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 0–20 cm thick soil. However, pH only had great effect on hydrogen peroxidase, dehydrogen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 20–40 cm thick soil. Hydrogen peroxidase, dehydrogen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were important biological
indicators for the fertility of urban forest soil. Both in 0–20 cmand 20–40 cmsoil, soil enzyme system (hydrogen peroxidase,
dehydrogen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ellulase)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 combination of physicochemical indicators
(pH, organic C, total N, available K, available P,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mic)). The mor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there were, the higher the fertility of urban forest soi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7, 20(4): 4–6, 9 [译自: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