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5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542篇
安全科学   401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822篇
综合类   1616篇
基础理论   500篇
环境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456篇
灾害及防治   20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2 毫秒
391.
上海都市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服务业与都市旅游业的相关性做为切入点,以上海为例,结合都市旅游的产品体系,分析了都市旅游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动力作用,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和相关产业族群理论,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都市旅游业的支援作用,提出了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从产业融合到空间融合作用机理,然后从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现代服务集团、培养复合型服务人才、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提出发挥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作用的具体措施与思路。  相似文献   
392.
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状态与作用,是进行城市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以深圳市为例,分析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并探讨其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重点回答关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3个问题:(1)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助于解决城市的什么问题?(2)哪些生态系统、如何参与这些生态服务?(3)通过深圳市的实例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初步量化和评价。  相似文献   
393.
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原理,从生产位、生活位、环境位3方面构建了综合衡量城市生态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方法,以各个省区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评价区的各领域以及生态适宜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具有的明显区域性差异,城市生态适宜度大致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南方高、北方低的格局,既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有关,也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94.
都市农业生态系统中污水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都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资源化利用方案,并对回用过程中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连续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CODCr、BOD5、浊度、TN的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再生水完全可以满足系统内农业灌溉的要求,每年可减少50%的地下水开采量,且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蟹岛生态度假村以生活污水处理为中心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方式,为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95.
基于重构相空间充填体变形规律的灰色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尾砂胶结充填体是非线性力学介质,其变形是能量耗散的复杂过程,必须研究其内在变形规律,才能正确预测采矿过程中充填体的稳定性.对不同配比的尾砂胶结充填体进行力学试验,得出了其应力-应变规律,对安庆铜矿高阶段充填体变形进行了监测.采用自适应滤波原理,研究基于重构相空间的测量数据去噪处理方法.用灰色理论研究充填体变形在相空间中相点距离的演变规律,建立了重构相空间的灰色预测模型.为减小预测误差,对预测结果采用残差模型修正.应用建立的模型,对安庆铜矿高阶段充填体变形进行分析,确定了采场合理回采周期.结果表明,充填体变形具有非线性混沌特性,不同配比的充填体表现出不同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重构相空间能充分展示充填体变形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396.
城市土壤污染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城市土壤污染、侵蚀、酸化和硬化以及土壤生物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直接危及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城市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1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微有机物污染,生源要素污染和城市土壤污染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等诸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就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与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有关城市土壤污染研究的发展重点与趋势,以期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7.
为探索适合我国的事故数据深度采集标准,并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致因,基于《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信息采集表》(简称采集表),调查人员随交警赴事故现场随机详细调查87起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借鉴"Haddon Matrix"思想建立致因分析矩阵系统,分析事故的致因。发现采集表对事故地点、事故形态及原因项分类更加具体、明确,女性驾驶员的事故发生率略低于男性驾驶员,驾驶员年龄超过60岁后,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显著提高,"交叉口影响区"事故50%由变更车道引起,非机动车驾驶员未戴安全头盔是造成严重伤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98.
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强度不断增强,且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其所带来的相关城市灾害风险与日俱增.在重视灾害预报、预警的同时,城市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组织与开展,亦是至关重要.把人工智能和城市灾害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构建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系统来解决该问题是目前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运用案例推理等人工智能领域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研究,阐述了如何对典型城市灾害案例进行知识化存储处理,给出了典型城市灾害分类推理规则和应急救援案例匹配计算方法.最后,利用VC++和CLIPS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案例决策的城市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系统.通过研究,充分验证了该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对于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9.
在可燃气体的输送、贮存、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可燃气体的燃烧和爆炸事故。文中基于有限体积方法,采用五阶WENO格式进行左右状态量的重构后,利用ROE格式进行空间离散,自行开发程序对甲烷氧气的气相爆轰波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CH4质量分数为10%的混合气体中,高温高压气团可诱导气相发生爆轰,爆轰波以2133.3 m/s的速度传播。在带有障碍物的约束空间内,文中分析了障碍物不同高度、不同间距条件下爆轰波传播时波的绕射、马赫反射等现象,给出障碍物表面压力随时间变化历程和冲量值,揭示波与障碍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由此引发流场的变化规律,为有效地控制可燃气体的燃烧速率、防治爆炸灾害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mpirically how the international aid community (IAC)—donors and practitioners—considers and implements disaster resilience in a specific country setting, Nepal, and throughout the rest of the world. A key finding is that there is ambivalence about a concept that has become a discourse. On a global level, the IAC utilises the discourse of resilience in a cautiously positive manner as a bridging concept. On a national level, it is being used to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 of Nepal, as well as serving as an operational tool of donors. The mythical resilient urban community is fashioned in the IAC's imaginary; understanding how people create communities and what type of linkages with government urban residents desire to develop their resilience strategies is missing, though, from the discussion. Disaster resilience can be viewed as another grand plan to enhance the lives of people. Yet, regrettably, an explicit focus on individuals and their communities is lost in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