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4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553篇
安全科学   238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644篇
综合类   1373篇
基础理论   42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48篇
评价与监测   104篇
社会与环境   388篇
灾害及防治   14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铜川市为例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和指标分析,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含有项目、因素、指标的铜川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通过生态不安全指数定量表示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对铜川市2014-2016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计算分析了各指标对城市总体生态不安全指数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铜川市的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并呈现逐渐向好的发展趋势。人均灌溉农田面积、地表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对铜川市生态不安全指数贡献度较大,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2.
在研究国内外利用雨水构建城市水环境的文献基础上,得出城市水环境构建要空中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综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以雨水为核心的城市水环境构建的思路是:从易到难,分步骤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83.
环保大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空间化、促使环境管理转型的重要举措。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我国环境规划制度中的一项尝试,实现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转向前端控制的基础性、空间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本文在分析GIS在环境规划领域的技术优势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境(生态)功能区划、要素空间管控、环境风险防控、产业布局调控五大技术需求。总结GIS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五大技术应用:空间基础数据处理与评价模型应用、标准化制图与空间信息表达、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专业软件数据转换、衔接"多规合一"平台等。最后,提出GIS支持下的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等功能模块开发、城环总规信息系统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块开发以及环境详细规划控制图则编制方法等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8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水环境问题开始涌现。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立足于当下中国城市内涝及相关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海绵城市相关构建思路,重点阐述了美国可持续雨水管理经验与守护水资源上的实际做法,并给出了美国雨水管理实例,以期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山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DE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了各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对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总体上呈"中部较高,普遍分化"的分布特征,并存在两大"DEA有效"集群。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逐渐形成了中、东、西三大经济地带,即中部盆地区、东部山地区和西部高原丘陵区。规模效率是当前制约山西省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效率的主要方面。全省普遍存在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优化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突出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城市化水平等途径来提高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效率。各区域之间城乡统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对200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相对效率分析,得出相对有效值为1的城市居多,北部朔州市和南端运城市相对效率差异明显,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6.
Although wetlands are known to be sinks for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their function in urban watersheds remains unclear. We analyzed water and nitrate (NO3?) and phosphate (PO43?) dynamics during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wo oxbow wetlands that were created during geomorphic stream restoration in Baltimore County, Maryland that varied in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connectivity to the adjacent stream. Oxbow 1 (Ox1) received 1.6‐4.2% and Oxbow 2 (Ox2) received 4.2‐7.4% of cumulative streamflow during storm events from subsurface seepage (Ox1) and surface flow (Ox2). The retention time of incoming stormwater ranged from 0.2 to 6.7 days in Ox1 and 1.8 to 4.3 days in Ox2. Retention rates in the wetlands ranged from 0.25 to 2.74 g N/m2/day in Ox1 and 0.29 to 1.94 g N/m2/day in Ox2. Percent retention of the NO3?‐N load that entered the wetlands during the storm events ranged from 64 to 87% and 23 to 26%, in Ox1 and Ox2, respectively. During all four storm events, Ox1 and Ox2 were a small net source of dissolved PO43? to the adjacent stream (i.e., more P exited than entered the wetland), releasing P at a rate of 0.23‐20.83 mg P/m2/day and 3.43‐24.84 mg P/m2/day, respectively. N and P 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oxbows were regulated by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hydraulic loading, and retention time. Incidental oxbow wetlands have potential to receive urban stream and storm flow and to be significant N sinks, but they may be sources of P in urban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87.

Health is a basic human right. Improving health require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health for all' movement embraces principles shared by other social movements—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fety and new economics.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equity, democracy, empowerment of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underpinned by supportiv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measures and multi-agency partnerships. Health promotion is green promotion and inequality in health is du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This paper shows how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and how professional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an work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ies they serve to improve loc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t gives examples of how local policy and programm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health improvement can fit in with global and national policy-making to promote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justice.  相似文献   
88.
论文以西北干旱区陇海兰新经济带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短缺程度,认为绝大多数城市“缺水又费水”,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旱生性”。在水资源约束下,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城市的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城市,也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略好于西部地区城市,但明显好于西北地区城市,城市扩张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以总量扩张为主,“农转非”空间和用地拓展空间大,以高耗低效扩张为主,水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普遍低下,城市发展处在主要依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扩张质量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外部推动性。未来20a,在水资源短缺的继续约束下,经济带城市扩张步伐将比较缓慢,扩张幅度将不会有大的变化。表现为将净增城市非农业人口6.31×106人,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35.97%,20a共净增7.21%,特大城市数量将保持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3个不变;大城市从无到有,将建成宝鸡、咸阳、铜川、天水、石河子和库尔勒6个;中等城市数量将会显著增加,由2000年的10个增加到2020年的14个,在不考虑“县改市”的前提下,小城市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减少。为了确保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有序扩张,建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以水为生命线,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市规划为法定依据。  相似文献   
89.
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将健康概念引入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评价和辨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极具现实意义.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健康内涵,提出用距离指数和协调指数表征系统发展水平和协调状况,构建整合距离指数和协调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设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价标准,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宁波的实例分析揭示了宁波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特征和地域空间分布,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辨识城市生态系统的复合特征和地域空间特征,指示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的重点行动领域,为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0.
北京城市典型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城市硬化地表的迅速增加使得降雨径流量增加,屋面和路面等下垫面上污染物的大量累积并随径流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水环境造成威胁.为了解径流污染过程和给径流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4~2006年选取典型屋面和路面对径流污染过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计算了两种径流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水平,发现两类径流的COD和TN污染较为严重;屋面径流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分别超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V类)3.64和4.80倍;路面径流的COD、TN分别超标3.73和1.07倍.利用M(V)曲线,判断径流量同径流污染负荷的关系,发现屋面径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S)、COD、TN和总磷(TP)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初始冲刷现象;路面初始冲刷现象主要表现为TSS和TP,总体上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汇水面性质、降雨强度、污染物累积状况等都是影响屋面和路面径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