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55篇 |
免费 | 2651篇 |
国内免费 | 28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43篇 |
废物处理 | 296篇 |
环保管理 | 4673篇 |
综合类 | 9761篇 |
基础理论 | 2326篇 |
环境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1651篇 |
评价与监测 | 1347篇 |
社会与环境 | 1202篇 |
灾害及防治 | 3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8篇 |
2023年 | 489篇 |
2022年 | 580篇 |
2021年 | 564篇 |
2020年 | 629篇 |
2019年 | 545篇 |
2018年 | 509篇 |
2017年 | 726篇 |
2016年 | 872篇 |
2015年 | 848篇 |
2014年 | 817篇 |
2013年 | 1176篇 |
2012年 | 1254篇 |
2011年 | 1307篇 |
2010年 | 954篇 |
2009年 | 933篇 |
2008年 | 738篇 |
2007年 | 1155篇 |
2006年 | 1131篇 |
2005年 | 880篇 |
2004年 | 737篇 |
2003年 | 763篇 |
2002年 | 674篇 |
2001年 | 533篇 |
2000年 | 515篇 |
1999年 | 427篇 |
1998年 | 301篇 |
1997年 | 275篇 |
1996年 | 251篇 |
1995年 | 217篇 |
1994年 | 194篇 |
1993年 | 179篇 |
1992年 | 131篇 |
1991年 | 104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48篇 |
1984年 | 47篇 |
1983年 | 58篇 |
1982年 | 58篇 |
1981年 | 73篇 |
1980年 | 84篇 |
1979年 | 74篇 |
1978年 | 53篇 |
1977年 | 49篇 |
1973年 | 46篇 |
1972年 | 39篇 |
1971年 | 6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测定电镀废水中铬(Ⅵ)的新光度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硝酸介质中,二甲基黄先显色而后在加热条件下褪色,铬( )能显著阻抑此褪色反应,且阻抑程度与铬( )含量相关,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铬( )的新方法。方法检出限是1.55×10-10g/ml,线性范围0.1~1.2μg/10ml,用于电镀废水中铬( )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3.
基于室内直剪试验,得到不同含水率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强度参数,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在不同含水率(13%、17%、21%、25%)和地震加速度峰值(0.05g、0.1g、0.2g、0.4g)下的位移场、加速度场和锚杆轴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EL波作用下,边坡水平位移主要集中在残积土层内。含水率越高、地震峰值加速度越大,同一位置处坡体水平位移越大;PGA放大系数随着坡高的增加而增大,且表现为趋表放大效应。含水率越高、地震峰值加速度越小,同一位置处PGA放大系数越大;预应力锚杆最大轴力位于锚头处,且轴力沿自由段变化较小,而在内锚段由始端向末端逐渐减小。含水率越高、地震峰值加速度越大,同一位置处锚杆轴力越大。当地震加速度峰值较小时(PGA=0.05g),坡脚处锚杆轴力最大,当地震加速度峰值较大时(PGA=0.4g),坡顶处锚杆轴力最大。 相似文献
144.
管道接口是影响市政供水管网日常运行安全的关键薄弱环节。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地震荷载和轴向荷载作用下管道接口的力学性能,对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承插式球墨铸铁供水管道接口的弯曲力学性能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类型的管道接口无法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鉴于此,以承插式球墨铸铁供水管道接口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破损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接口橡胶密封圈接触失效是管道出现渗漏的主要原因;(2)管道接口的相对转角与竖向荷载整体呈正相关关系;(3)管道发生漏水时的相对转角为 12°左右。 因此,为避免管道接口在接触滑移、旋转、拉拔等不同受力情景下的失效,建议对供水管道的接口构造,尤其是橡胶密封圈进行精细化设计,以提高管道接口的最大允许转角,同时发挥橡胶密封圈良好的压缩和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45.
湖相沉积软土在昆明地区分布广泛,工程性质极其特殊,在该场地中盾构施工风险性极高,易引发端头失稳, 涌水涌砂灾害,探究软土场地盾构端头施工关键控制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经验分析法并引入正交试验对端头加固工艺及加固范围进行分析,得出适用性最优工艺与最优加固范围计算模型,给出各工艺应用建议、端头稳定敏感性排序及加固范围理论解。针对现有洞门密封止水系统涌水涌砂风险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三道密封构件与两道主动措施组成的新型永久密封止水系统。将所得结论与创新型止水系统应用于昆明轨道交通 5 号线会宝区间端头,采用 MidasGts 与对数螺旋滑动计算模型对端头土体进行数值模拟与稳定性计算,所得位移云图及安全系数与实际施工情况相吻合,由此实现端头加固范围理论解与工程解的统一。从施工现场来看,新型止水系统应用效果非常理想,有效保证了盾构进出洞安全,可为相似盾构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6.
釜溪河为沱江一级支流,在自贡城区段设有国考碳研所断面。收集碳研所断面近10年来水质自动站数据,分析溶解氧(DO)变化特征,采样调查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水质及河道底泥污染状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分析釜溪河自贡城区段溶解氧分布特征及碳研所断面季节性低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碳研所断面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呈现春末夏初最低,白天高晚上低的特征。釜溪河碳研所断面河水耗氧类污染物质量浓度较沱江流域内其他断面高,耗氧强度较大,溶解氧质量浓度较沱江流域其他断面偏低;其次,研究河段中釜溪河污水厂以下河段受污水厂低氧水排入和金子凼堰底层低氧水下泄影响,其溶解氧水平整体较污水厂以上河段低;最后,河段底泥有机质含量较高,春夏季气温升高将导致微生物分解活性增强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时,闸坝和外来水体排入的水文扰动造成污水厂以下河段水温梯度弱,表层溶解氧易受底层低氧水影响,促使断面形成季节性低氧现象。溶解氧预测模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温度变化和垂向温度梯度弱是碳研所断面溶解氧质量浓度季节性偏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7.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对污染物质、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是环境应急监测的基本工作要求。在不能利用管理手段有效获取污染来源等信息的情况下,开展溯源应急监测成为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处置的重要需求。然而通过资料调研及应急监测案例分析发现,石油类水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大多存在采样代表性不够、溯源手段不健全、特征污染物监测不全面,以及现行石油类监测方法不能完整说清污染状况等问题或不足。因此,建议通过优化整合水中石油类指标监测标准,构建与石油类污染特征相适应的技术规范及配套监测分析方法,以达到精准、全面反映石油类水体污染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8.
为探究无定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状况,于2021年春秋季对无定河干流、6条支流及3个淤地坝水体展开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5种,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54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6种,秋季物种数(103种)高于春季(76种),均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31种,以臂尾轮虫和龟甲轮虫等富营养型水体指示生物居多,春季优势种优势度整体高于秋季。春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360.9个/L)和平均生物量(0.600 mg/L)均高于秋季(83.6个/L、0.298 mg/L),且春秋季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河流。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也表明:河流与淤地坝2种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采用冗余分析进一步探明,主要差异为河流和淤地坝2种水体中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其中化学指标(溶解氧、盐度、亚硝氮、硝态氮、溶解磷、叶绿素a)和物理指标(水深、透明度、浊度)分别是影响河流和淤地坝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春秋季水质均为无定河干流最优,支流次之,淤地坝水质最差,且干流中下游水质优于上游。 相似文献
149.
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日益严重,河流是陆地产生的微塑料向海洋传输的重要渠道。珠江微塑料的入海通量排名处于世界前列,其中流经广州市区的虎门入海口的贡献量远高于其他入海口。为探究珠江广州段支流水体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并厘清其影响因素,文章对珠江广州段(包括支流和入海口)18个典型采样点位的表层水体微塑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微塑料的污染丰度为0.123~25.2个/m3。微塑料的主要类型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其占比远高于其他类型微塑料。珠江广州段接收广州市区及周边城市排放的生活、农业和工业废水,其中纤维主要来自纺织品的洗涤,聚乙烯和聚丙烯均为生活中的常用塑料,聚苯乙烯和聚丙烯多用于生产各类塑料产品(如塑料玩具、泡沫箱等)。在4类监测断面(点)中,入境断面和监控断面的微塑料丰度远高于背景点和入海口。流经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的区域的支流微塑料丰度远高于其他支流,入海口微塑料丰度最低。可见,人类活动是影响微塑料在不同河段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0.
采用荧光免疫法原位测定地表水中2,4-二氯苯氧乙酸(2,4-D),方法在72μg/L~2117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出限为26μg/L。对空白水、长江水和湖泊水样品做2,4-D的4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7次测定结果的RSD为39%~58%,加标回收率为859%~106%。用该方法与国标法同时测定黄石市内某长江水源地和某湖泊水中的2,4-D,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