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9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850篇
安全科学   194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72篇
综合类   1662篇
基础理论   376篇
污染及防治   225篇
评价与监测   175篇
社会与环境   188篇
灾害及防治   7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in heteromyid rodents has often correlated with climate gradients. Here, we used the long-term database of rodents trapped in the Sevilleta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in New Mexico, USA to test whether significant annual changes in external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are observed in a region with larg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 looked 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ltipl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variables and a number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body mass, body, tail, hind leg, and ear length) for two heteromyid rodents, Dipodomys merriami and Perognathus flavescens. Because these rodents can live multiple years in the wild, the climate variables for the year of the capture and the previous 2 year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es.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 we found that all of our morphometric trai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ail length in D. merriami, ha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one or more of the climate variables use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morphological traits occur over short periods, even in noninsular mammal populations. It is unclear, though, whether these changes are the result of morphological plasticity or natura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62.
本文建立了准确预测多环芳烃(PAHs)及其烷基衍生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模型。模型表明PAHs的分配性质可用零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x~v)描述,~°x~v数值与PAHs的logKow成正比。应用本模型可以预测大范围PAHs的logKow值。  相似文献   
63.
兰州冬季城市烟雾层辐射效应的观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季兰州城市上空形成浓厚的烟雾层。利用1990年11月兰州大学和离城市地面625m高南山顶的辐射和探空资料,分析和计算了烟雾层的辐射效应。兰州城市烟雾层具有浑浊度系数大波长指数小的特点。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削弱。浑浊度系数最大时,烟雾层内的平均加热率为6.16℃/d,。大气层对各波段的消光强弱不同,对可见光削减最大。同时烟雾层使到达兰州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比南山顶增加5.2%,总的入射辐射比南山顶小5.6%,地面辐射差额比南山顶小67.8%。烟雾层的存在增加了城市边界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4.
计算了我国部分河流天然物理化学条件下重金属在水相-颗粒物相间的分配系数,长江水系重金属水-固分配系数大于黄河反映了颗粒物度组成的差异,而长江口重金属-固分配系数大于长江武汉段则反映了离子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平衡分配法根据实测天然分配系数尝试了长江,黄河沉积物某重金属的质量基准。  相似文献   
65.
对羟基苯甲酸酯(parabens)作为防腐剂、防霉剂和杀菌剂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药品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能够在地表水体中检出,对水生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危害.本研究于2016年秋季和冬季,对哈尔滨某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进行了24 h连续采集,对6种parabens的质量浓度和4种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rabens普遍存在于城市污水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是主要目标物,总有机碳、总溶解固体和酸碱度与parabens的浓度具有相关性;城市污水中parabens的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趋势,但是季节差异性不大.本研究结果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parabens的深入研究和污染控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某典型石油化工园区冬季大气中VOCs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TH-300B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在线监测系统于2014年12月~2015年2月对我国某石油化工园区的VOCs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其组成特征、时间变化特征、来源以及光化学活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冬季大气中VOCs的混合体积分数较高,烷烃占据主导地位,占TVOCs的86.73%;TVOCs、烷烃、烯烃、芳香烃的昼夜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夜间高而白天低,且烷烃、烯烃的变化与TVOCs较为一致.利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模型解析得到5个因子,分别表征燃料挥发源、工业排放源、汽油车尾气和植物排放混合源、柴油车尾气排放源和燃料燃烧源,其贡献率分别为60.02%、8.50%、2.07%、12.21%、17.20%.利用Propy-equiv法和MIR法计算得出该研究区冬季大气中各类VOCs对臭氧生成的相对贡献率的大小均表现为烷烃烯烃芳香烃,其中环戊烷、正丁烷和1-戊烯的贡献率较高,气团光化学年龄较长.  相似文献   
67.
多环芳烃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积记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伶仃洋西滩为珠江口的重要沉积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伶仃洋西滩沉积钻孔(Core 25)中多环芳烃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结合210Pb定年,重现了该地区近百年来多环芳烃(PAH)的沉积历史.多环芳烃在整个沉积剖面(0~62cm)的含量介于59~330ng·g-1 (干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PAH沉积通量逐渐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PAH含量在20世纪60~70年代有所降低.20世纪80年代后,PA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珠江口沉积柱中的多环芳烃主要为热成因来源,其通量变化与周边人类活动(国内生产总值,机动车数量,能源消耗)呈正相关.大气干湿沉降及地表的冲刷作用是PAH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8.
近地面臭氧污染过程和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3的污染过程,进行了包括全天24h3浓度和气象参数的观测。分析了高浓度3日的气象条件,表明高压天气形势、晴天少云、日照持续、气温升高、湿度低、温度垂直梯度和Ri数较高等是形成高浓度3的有利条件。从3浓度全天24h的观测结果发现,除12:00~14:00的主峰外,在0:00~4:00还有一个次峰。所有例子都表明3浓度日变化和各气象因子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当风速和太阳辐射同步增减时,共同促使3浓度增大,使3在中午出现显著的峰值,当风速值出现在其他时间时,也可以使3出现次峰。   相似文献   
69.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灰色聚类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灰色聚类法对西安地区文物古迹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与综合指数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灰色聚类法不仅注意到分级界限的模糊性,而且信息利用率和精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利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方法简便,结论更能反映实际的大气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70.
农田NO排放的时间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采用基于箱法的自动观测技术对苏州地区一个完整的科小麦生育期的麦田的NO排放进行全天候连续观测的基础上,讨论了N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温度和植物生长的影响,观测实验发现,苏州地区上麦田的NO排放具有极其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怀,冬季以前2的小麦苗期物返青至淹水种稻之前的春季,NO排放量分别为0.156-0.758mg·m^-2·h^-1和1.229-10.802·m^-2·h^-1,前者是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