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297篇
安全科学   341篇
废物处理   57篇
环保管理   267篇
综合类   840篇
基础理论   184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1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稻田层间流活性磷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特氟纶管采样法,原位、动态、实时地研究了水田15~20cm层间流活性磷(钼酸盐反应磷,MRP)的流失浓度及潜能.研究表明,早稻生长期间水田层间流MRP浓度为0.110~0.273 mg/L,晚稻生长期的MRP浓度为0.085~0.285 mg/L;水田15~20cm层间流磷素浓度差异与施用磷肥造成的土壤含磷水平大小直接相关,且随着土壤磷素的提高其流失潜能随之增加;配施有机肥不影响水田层间流磷素的流失潜能.  相似文献   
992.
深水井控压井作业是有效控制溢流演化为井喷事故的二级井控工艺屏障。为提高深水井控压井作业可靠性,采用 BN-CREAM方法对其风险诱因进行研究。结合深水井控压井作业特点,考虑共因失效等因素,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深 水井控压井作业风险演化模型。应用人因可靠性分析CREAM法计算深水压井人因失误先验概率,参考海洋可靠性数据手 册OREDA确定深水井控设备失效先验概率。依托贝叶斯网络的逆向推理能力辨识压井作业的主要风险节点,从而实现对 深水井控压井作业风险诱因的有效预测和评估。研究表明:深水井控压井作业共包含6个关键风险根节点,且压井作业人 因可靠性要低于设备可靠性;3级子节点“压井方法选择不合理”对深水压井作业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进一 步开展风险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风险场的区域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尺度空间,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是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难点.同时,现有评价方法很少关注风险因子的释放规律,释放后在空间中的分布格局,以及风险受体受到损害的途径和程度.本文应用风险场理论,分析描述风险场形成和对风险受体作用的机制.结合南京化工园区实例进行环境风险源识别,采用集对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各风险源产生的环境风险场,再分析处于风险场中的环境风险受体,最后得到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分布,同时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位于风险源周围或河道下游的人口稠密、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环境风险值R≥6,风险水平处于极高、高等级,与园区现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依据环境风险水平的分级、分类结果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94.
在分析沈阳市黄家傍河水源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场地监测-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家水源地河水入渗过程孔隙水氧化还原分带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河床沉积带在河水入渗途径上存在氧化还原分带,在水流垂向入渗的初始0~20cm、20~80cm、80~90cm及后续范围内依次存在O2-NO3-混和还原带、锰氧化物还原带和铁氧化物还原带;反应中河水中溶解有机碳不能提供足够的电子还原氧化剂,溶解至入渗水流中的沉积物有机碳与河水溶解有机碳一起作为碳源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995.
为深入分析国内某拟选滨海核电厂址的大气扩散特征,在现场野外示踪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idyn-PANACHE,结合三维GIS、结构化贴体网格构建、区域加密等技术方法,创建了可模拟野外示踪试验的精细化大气扩散模拟系统.相比于高斯模式,CFD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示踪剂在不同下风距离处的峰值浓度和烟羽宽度,对近场及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扩散模拟更贴合实际,且可在稳态模拟的基础上获得连续变化风场中接近实时模拟的仿真效果.模拟结果的偏差统计分析表明,CFD稳态模拟和高斯模拟的统计学评价指标均位于国际公认的可接受范围内,CFD模拟的随机偏差优于高斯模拟.因此,CFD模式可用于辅助和优化其他核电厂址的野外示踪试验工作,提高我国核安全审评的效率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96.
Analyz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longitudinal field experiment,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estigate whether pre‐training perceived social self‐efficacy (PSSE) may moderate cross‐cultur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we hypothesized that sojourners with high pre‐training PSSE would benefit more from a cross‐cultural coping orientation program, called “Realistic Orientation Program for Entry Stress” (ROPES), than sojourners with low pre‐training PSSE. As a result, the treatment effects (the ROPES program over the control program—a traditional cross‐cultural orientation program) would be more positive for high‐PSSE sojourners than for low‐PSSE sojourners. Seventy‐two incoming graduate students from East Asia entering a large US public universit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a ROPES program or a control program, and were assessed pre‐entry and multiple times post‐entry. The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ed our predictions, as the hypothesized PSSE × Treatment interactions were observed on a comprehensive set of training outcomes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7.
于2011—2013年在渭河流域进行了4次鱼类调查,分析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完整性. 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1种,隶属于5目10科33属,其中鲤科和鳅科鱼类最多,分别占43.14%和29.41%,是渭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组成. 流域上、中、下游鱼类分别为32、39和42种. 采用MIWB(改良健康指数)评价渭河流域鱼类完整性. 结果表明,渭河流域鱼类完整性较低,秋季35.60%的采样点为较好和健康水平,而春季仅有15.00%的采样点为较好和健康水平,秋季鱼类完整性明显好于春季. 空间上,渭河源头至宝鸡干流及南岸支流(藉河和黑河)、北岸支流(通关河和千河)的鱼类完整性较高,渭河关中地区、泾河中下游和北洛河源头与下游鱼类完整性较差.   相似文献   
998.
地下水循环井技术对含水层典型NAPL污染物的修复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态批试验分析苯和萘在均质中砂上的吸附特性,同时利用二维模拟槽分析其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特性并采用地下水循环井技术进行修复治理. 结果显示:苯和萘在均质中砂上的吸附符合线性等温吸附,萘的吸附系数为0.0075L/g,明显大于苯(0.0034L/g);苯在横向和纵向的浓度锋面迁移距离均明显大于萘, 50d后,地下水中ρ(苯)、ρ(萘)的最高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19.11、14.97mg/L和64.03、5.19mg/L;启动循环井修复,靠近循环井的地下水循环扰动大,气、水两相间的传质作用强,有机物被优先去除,逐渐形成一个以循环井为中心的锥形修复区域;累积曝气14h后,地下水中ρ(苯)趋于检测不出,但ρ(萘)存在明显拖尾现象,拖尾浓度达到1.82mg/L;各列单元苯衰减系数变幅较小,萘的衰减系数则存在两侧低、中间高的趋势,残留的萘基本上集中分布于远离循环井、模拟槽的两侧区域. 可见污染物的挥发性及其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性是影响循环井修复效果的主导因素,污染物挥发性越强,其迁移越快,循环井修复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99.
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区全球变暖潜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洁  方天儒  赵仁竹  梁爽 《生态环境》2014,(8):1372-1377
为了探讨吉林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对区域全暖所做贡献,基于实测的水田土壤温室气体数据,进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为进一步评估水田开发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以吉林省西部盐碱水田区为研究对象,将野外调查采样和小区试验相结合,采集了水田的0-30 cm表层土壤样品带回进行小区实验。在小区内挖取100 cm×100 cm×50 cm的坑,在土坑底部铺设塑料布后,将从采样点带回的土壤填进坑内灌水,种植水稻,6块样地分别为不同开发年限,其处置模式与前郭当地的水肥管理相同,样地周围挖掘了排水渠。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水稻生长期土壤所释放的温室气体 CH4,N2O 和CO2,计算水稻不同生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及贡献率,估算研究区的区域变暖潜势(GWP),结合30年水田面积变化加权法分析温室气体GWP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田生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气体计)随着开发年限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水田开发过程中CO2、CH4和N2O各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都有一定变化,CO2气体排放贡献率占主导地位在80%左右,CH4的贡献率16.69%-20.39%,是N2O的14-22倍,水田CH4气体的排放对研究区综合温室效应有较大贡献,水田开发初期N2O气体贡献率较成熟水田相比较高。在水稻生长旺盛期CO2气体贡献率下降明显,CH4气体贡献率显著升高,N2O气体贡献率变化不大,在返青期和成熟期CH4和N2O 2种气体贡献率均较小,其中,除成熟期外新开发水田的CH4气体贡献率均高于成熟水田,在水稻生长发育较快速的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CO2气体贡献率下降且降幅明显,该阶段CH4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重加大,远高于N2O气体。在水稻成熟期,3种温室气体的贡献率与其他时期相比发生较大变化,CH4比 N2O 略有优势,CO2所占比例恢复至95%。?  相似文献   
1000.
Chile has a long‐standing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in particular, earthquakes. The latest big earthquake hit Chile on 27 February 2010 with a magnitude of 8.8 on the Richter scale. As an event tha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ignificant portions of the population, the earthquake could theoretically have served to build trust by promoting new trust networks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distant family 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ffected neighbours. This study offe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is theory in the Chilean case. It finds that if initial social capital is very low (thus allowing for post‐disaster looting and violence), then the impact of the trust‐increasing effect is smaller. It also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the disaster was not transitory, but that it persisted and actually increased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