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7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568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97篇
综合类   1286篇
基础理论   38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89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63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土壤呼吸是区域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之一,植物作为碳循环重要的生物库对土壤呼吸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柽柳灌丛周边土壤的CO2通量变化的时空特征为研究目的,采用LI-8100A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柽柳对周边的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境可分为低盐-高养与高盐-低养。低盐生境中的柽柳灌丛,其周边土壤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高盐生境,夏秋两季的日动态没有明显的“单峰曲线”特征,春季峰值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2)柽柳灌丛的南(S)、北(N)方向上,S方向更容易获得光照与热量,表现为春秋两季S方向的土壤呼吸速率高于N方向,但夏季这种现象却恰好相反。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差异较大,但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却不容忽视,接近总量的40%,春季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差异最大。(3)以柽柳灌丛中心为起点由近及远,呈现出随着距离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低盐生境的灌丛周边尤为明显。高盐生境中,S方向的土壤呼吸速率为远距柽柳处的较高,这种“逆反”现象与温度、湿度交替的较大变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92.
Risk communication in flood incident management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developing hydrometeor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models used as tools for communicating risk between scientist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 range of such models and tools was evaluated by participating flood emergency managers during a 4-day, real-time simulation of an extreme event in the Thamesmead area in the Thames estuary close to London, England. Emergency managers hav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value new tools differently, but the indications are that a range of new tools could be beneficial in flood incident management. Provided they are communicated large model uncertainties are not necessarily unwelcome among flood emergency managers. Even so they are cautious about sharing the ownership of weather and flood modelling uncertainties.  相似文献   
993.
In most OECD countries, emergency response to accidents and natural disasters is very dependent on a trained workforce of emergency services volunteers: fire, rescue, medical, care and relief. With its large area, sparsely settled population, and frequent periods of low rainfall, Australia i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the threat posed by wildfires. There are an estimated 220,000 rural fire volunteers (in a population of 20 million) in eight state and territory volunteer rural fire services. These fire services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volunteer numbers over the past decade, a trend which is true also of North American volunteer fire services. An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the decrease is driven by two related sets of factors: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Globalis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resulted in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work: privatisation, casualisation, self-employment, and demands for increased productivity. These factors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members of communities to volunteer, regardless of their motivation to do so. Further, like many other OECD countries, Australia's birth rate has fallen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aged between 25 and 45 years—a trend that is unlikely to be reversed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se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make it difficult for Australian volunteer rural fire agencies to meet their community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ies. Responding to these challenges may require radical changes in the way that these fire services are organised and supported.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秋季辽河口芦苇湿地水体中一昼夜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序共获得52802条细菌和106091条古菌高质量序列,以97%的相似性聚类并抽平后共划分了530和979个OTU.结果表明,湿地水体中浮游细菌和古菌群落丰度均在早上达到最高值,夜晚达到最低值.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周期日变化,不同时间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古菌群落组成特征表明辽河口芦苇湿地具有较高的潜在甲烷生成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河口湿地细菌和古菌群落特征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以人工湿地修复镉污染水体时,植物在镉离子的沉淀、吸收和积累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报道的镉富集植物种类较少,湿地植物对镉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缺乏系统研究,限制了湿地植物在镉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笔者以常见湿地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为对象,设置了4个镉处理浓度(0、0.5、1和2 mg·L~(-1)),研究了水蓼对镉的富集特征以及生长和生理响应。水蓼根、茎和叶的镉含量(以干重计)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处理30 d时,在2 mg·L~(-1)处理下分别达到134、47和48 mg·kg~(-1)。处理30 d时,在1 mg·L~(-1)的镉处理下,水蓼的地上部及地下部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最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系数分别为45.6和111.7,转运系数为0.41。在处理15 d时,水蓼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 mg·L~(-1)处理下显著降低。在处理30 d时,水蓼的总生物量在不同镉浓度下无显著差异,但丙二醛(MDA)含量、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0.5~2 mg·L~(-1)镉处理下均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水蓼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理抵抗镉胁迫产生的氧化伤害,并且水蓼对镉的富集和转运系数较高,具有在镉污染水体修复中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氧化还原电位(Eh)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功能区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系统下行流池表层、两池底层、上行流池表层E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85、-87~-130、308~432 mV,沿水流方向依次形成了好氧A区/缺氧、厌氧区/好氧B区3个功能区。好氧A区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区域,BOD5、CODCr、NH+4- N的去除率分别为430%、484%、541%,特别是NH+4 N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79%;缺氧、厌氧区主要是进行反硝化反应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好氧B区则主要是去除厌氧分解后的有机物以及进一步脱氮。另外,NH+4 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呈显著相关关系(〖WTBX〗p〖WTBZ〗<001),而BOD5、CODCr、NO-3-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7.
间歇式运行对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湖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中试规模人工湿地间歇式运行与连续式运行处理效果的比较研究,现场试验采用0.8 m3/m2·d的水力负荷.研究表明,采用间歇进水方式增强了人工湿地的复氧能力,出水溶解氧(DO)含量为2.6~4.5 mg/L,较连续进水方式平均提高了51.06%.间歇式进水对TN和NH4 -N的去除影响较大,与连续进水方式相比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1.5%和30.5%;而对NO3-N、TP和CODMn的去除影响较小.采用间歇式运行TN的出水浓度较连续式运行稳定,受季节变化和进水浓度的影响较小,出水浓度<2 mg/L;而间歇式运行对TP和CODMn出水浓度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8.
复合人工湿地对水源地库区水质净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波皎口水库是水源地,皎口复合人工湿地位于皎口水库的进水口,采用多种水流方式复合,对提高水库水质及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了探明人工湿地在微污染地区的应用价值,对人工湿地水源地水质净化效能进行了研究。在1年的监测调查调查中,研究探讨了复合人工湿地及其不同模块在不同季节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对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为34.7%和42.6%,对COD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28.5%和21.6%。COD、NH4+-N和总磷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193、0.215和0.021 mg/L,均达到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在比较不同模块去除效果方面,提出了具有填料的生态滤池更有利于磷的去除,而对于氮、有机物等营养元素,复合多级强化生物膜系统及营养盐集约式植物资源化系统则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99.
互花米草是河口湿地典型的入侵物种,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铁还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以闽江口秋茄湿地、闽江口芦苇湿地和漳江口白骨壤湿地3个典型的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互花米草入侵前后土壤铁还原菌群落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入侵使白骨壤湿地和芦苇湿地土壤铁还原菌多样性升高,使秋茄湿地铁还原菌多样性降低;②互花米草入侵白骨壤湿地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铁还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③互花米草入侵使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优势菌属发生演替.互花米草入侵后,秋茄湿地中优势菌属除硫单胞菌(Desulfuromonas)的丰度显著降低成为非优势菌属,而厌氧粘细菌(Anaeromyxobacter)的丰度显著提高成为第三优势菌属;白骨壤湿地中互花米草入侵后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丰度显著降低成为非优势菌属;④环境因子及碳组分影响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相对丰度,Geobacter的相对丰度与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Halothio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治理互花米草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湿地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库受到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所以评估多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湿地生态系统不同碳库(植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的碳储量变化至关重要.基于对42例1999-2019年发表文献研究数据的Meta分析,讨论了多种环境因子对湿地碳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