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5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晋陕蒙甘宁这一典型能源富集区各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使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分析方法和ESDA空间分析方法,探索该地区市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该地区的市域经济发展差距在波动中下降;(2)各等级城市在不同时期演化规律截然相反,随时间推移,除低等级之外的各等级城市均表现出较高的等级下降风险;(3)该地区城市的市域经济水平曾存在一定空间负相关,到2015年这种关系则不再显著;(4)该地区呈现以局部为核心区的格局,但西部地区明显趋冷;(5)市域经济系统整体处于耦合协调度较低的状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突出。  相似文献   
2.
研究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格局及演变趋势是优化种养结构的重要基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000年和2017年335个地市的种养业生产数据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主要作物和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显示:(1)近 17年,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空间格局上均无显著变化,肉类产出的优势区域呈扩散趋势;(2)饲料粮(玉米和大豆)生产的优势区域与精饲料消耗为主的牲畜(猪、禽类)优势区域并不匹配。为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种养结合水平,提出以下建议:区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构需进行合理化调整;根据区域种植业规模来确定养殖业规模;在区域尺度上合理布局有机肥加工厂;加强有机肥施用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养殖企业粪污处理方面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建立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ArcView GIS技术,探讨了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并对当前安徽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4.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市域1991-2002年时段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刻画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综合实力空间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在时间纬度上,市域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省城中心性和沿江指向性,并指出今后这种格局还在进一步变动中,市域间的经济实力悬殊加剧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最后提出高梯度区、中梯度区立足于制造业,准低梯度区和低梯度区立足于大农业,实施“东向”战略,尽快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依据聚类分析原理,选取了昆明市11个县市(区)近15年(1995-2009)的经济、人口、工业、农业等15个指标数据,通过运用SPSS17.0数学统计软件对昆明市各城镇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三种类型城镇:区域经济中心型、资源主导型、区域经济潜力型。通过对各县市(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经分析,得出各类城镇的发展定位以及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内河岸线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门的评价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研究方法已经从定性发展到定量,并引进了GIS手段。论文首先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将岸线评价分为质量分等评价、适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3种类型,概括为评价单元的划分、单项指标的评价和综合质量分等3个步骤。之后,论文以自然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武汉市域长江干流岸线的建港自然条件评价的实例,系统探索了运用GIS方法评价岸线资源的一般程序,将其分为:数据准备、建立数据库、评价实施、成果输出4个步骤。  相似文献   
7.
迁安市以工业立市,近年来,市域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群众对此反映较大,而这些均以环境信访的形式表现出来。迁安市环境保护局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总揽,以完善环境信访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为重点,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为手段,环境信访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信访案件结案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受到了上级环保部门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8.
选取福建省市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扩展型的STIRPAT-PLS模型对2010~2016年福建省市域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驱动福建省市域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明确碳排放控制的主要领域.结果表明:总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增加有正向驱动作用,而第三产业比重对碳排放量增加有负向驱动作用.总人口、城镇化率以及第二产业比重对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最大.据此,建议福建当前及未来时期减碳重点应是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发展清洁、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源效率相并重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涛 《新疆环境保护》2011,33(4):20-23,28
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和评价结果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市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不足.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情景预测,提出提高市域生态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并对生态足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资源产出率是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国家及部分省已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在市域及县域层面,资源产出率核算还缺乏统一的方法,制约了其应用.选择鹤壁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采用测算方法对区域资源产出率进行核算.研究结果表明,测算方法利用常规公开统计数据,对市县域层面资源产出率进行核算基本可行,可为市县域资源产出率核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