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34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与民主     
李广兵 《城市环境》2002,16(2):37-39
提出了有关环境与民主的一些看法,包括环境与民主问题的实质,环境与民主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介了在EIA中实行公众参与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公众参与的政治法律背景、社会机制、作用和优缺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建江 《环境导报》2003,(18):38-38
——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基层民主的示范领域,成立全国环境保护协会,并制定《环境权益保护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近年频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背后,可能存在一个诱发链。堵不如疏,协商民主作为现代民主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失为从根源消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优先之选。  相似文献   
6.
田飞龙  王又平 《绿叶》2012,(9):13-19
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环境政治"的登场,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环境政治治理模式的式微。原有模式以管制型政治文化资源与制度技术为主要特征,无法适应现实挑战。单纯的"压力政治"和"民粹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民意需要置于一个公共理性的制度结构中加以权衡。环境信息公开在此类事件的进展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理解与运用,但其完整的治理逻辑尚未成为共识。环境信息公开,是中国环境政治治理乃至于整体性的现代政治转型的起点步骤和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7.
方开国 《劳动保护》2002,(11):32-32
襄樊铁路分局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充实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职代会保安全机制,强化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意识,运用好“知情权、建议权、否决权、共决权”,充分调动了职工群众保安全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分局安全基础建设。截至今年7月1日,分局实现安全行车无重大事故10周年,居全国铁路分局前列。在“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分局连续两次荣获国家经贸委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优胜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8.
环境民主是环境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环境法民主化和民主理念规范化的必然产物。作为环境法基本原理和准则之一的环境民主原则,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都有平等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和决策的权利。当前仍有部分学者将环境民主原则等同于“公众参与原则”或者“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团结抗日和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既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主选举原则,又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原则,主张抗日民主政权由人民选举产生,注重基层选举;主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属于抗日的民主的中国人,实现各阶级阶层联合抗日;实行三三制原则,团结各党各派和民主人士;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依靠质量的优势取得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形式多样的投票方式,动员民众的参选热情。这些举措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选举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选举政策服务于党的政治目标和国家任务的务实性。这些思想和实践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有:坚持人民民主价值,需要健全人大代表选举的民主形式和机制;注重基层政权的民主建设,落实民主选举等民主措施;保障人民的被选举权,特别是基层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当选;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要依靠民主政策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理论界,一度有人认为伯恩施坦的民主社会主义具有"合理性",认为其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伯恩施坦的民主社会主义"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否定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的最终目的,鼓吹"全民党"和"普遍民主"等,这些思想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建设危害巨大,破坏了党的团结和思想统一,使党丧失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苏联亡党亡国起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揭露伯恩施坦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