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9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222篇
废物处理   214篇
环保管理   251篇
综合类   1236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13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环境科学》1994,13(1):19-20
1 10年环保工作的实践与总结 为了促进电力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电力工业部认真贯彻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和政策,结合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排放集中和污染物单一的特点,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管理,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措施,坚持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节约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方针,使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1烟尘治理  相似文献   
2.
《环境》2002,(12):37-37
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环保署的消息,在EP150/V1/LD招标项目[为使用含硫量多达0.005%(以重量计算)、柴油量在4公吨以上,且汽缸容量在15000毫升以上的香港本地欧盟前期废气排放标准车辆供应微粒消减装置及提供安装服务以减少废气中的微粒排放]的招标中,ECI公司的烟尘净化器在美国等多家公司竞标中成功中标,从而使ECI烟尘净化器在香港柴油机烟尘治理中得到第一步的推广。 ECI废气排放净化器的没计是将CO、HC等有毒气体转化  相似文献   
3.
采样点位置的确定是烟尘测试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全国沿用10多年的确定圆形圆形烟道烟尘采样点位置的计算表中的数据,经验算有60%有误;原来以烟道中心为基准的计算公式虽然正确,但实用性差。为了进一步完善烟气测试理论,提高监测质量,提出以烟道内壁为基准的新计算公式。运用新、旧2种计算公式得到一致的计算结果—新计算表,进一步证实了原计算表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燃煤产生的NOx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NOx的危害,改善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必须加强对NOx的排放控制。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燃煤NOx污染控制技术及其经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燃煤NOx污染的控制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敞口大面积、低流速、低浓度这类特殊尘排放源的特点,用质量守衡的方法导出在出口附近,烟气的夹卷作用仅出现在这类排气筒所排烟流的边缘。这一现象通过实测烟气参数的各种实验得以证实。以此基础上提出了这类排放源烟尘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或专家判定法相结合,对我国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大气汞控制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估,以筛选出最佳控制技术.建立了环境、经济和技术为一级指标的三层指标体系,共22个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出洗选煤+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等七项技术及技术组合并对其开展评估.结果表明:强调环境因素的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得分最高(0.797 0),为最佳控制技术.而专家判定法与强调经济因素的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估结果一致,洗选煤+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最具经济优势,是专家认可的最佳可用技术(BAT)和最佳环境实践(BEP).研究显示,我国现阶段可采用洗选煤+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对燃煤电厂的大气汞污染进行控制,但为达到发达国家的严格排放标准,必须采用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   相似文献   
8.
典型脱硫工艺对燃煤锅炉烟气颗粒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脱硫是燃煤锅炉的重要除污环节,为探究脱硫工艺对烟气颗粒物的影响,选取4台不同脱硫工艺(石灰石/石膏法、炉内喷钙法、氨法和双碱法)的燃煤锅炉,利用再悬浮采样法和稀释通道采样法分别采集脱硫前后烟气颗粒物样品,并测定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分.结果表明,脱硫剂对烟气PM2.5的组分构成产生影响,烟气经过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后,PM2.5中的Ca由5.1%提高至24.8%;经过氨法脱硫后,PM2.5中NH4+的质量分数由0.8%提高到7.3%;双碱法脱硫则使烟气PM2.5中Na由0.9%提高到1.7%.湿法和干法脱硫工艺的作用显著不同,湿法脱硫排放颗粒物的离子含量较高,经过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法脱硫,PM2.5中SO42-的质量分数分别由2.0%和6.7%提高到9.6%和11.9%,Cl-分别由0.4%和1.2%提高到3.8%和5.2%,而Cr、Pb、Cu、Ti和Mn等重金属经过湿法脱硫出现含量下降;相对湿法脱硫,干法脱硫燃煤锅炉排放的PM2.5中富含Al、Si和Fe等地壳元素.湿法脱硫同样对碳组分产生影响,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法脱硫后,烟气PM2.5的元素碳EC质量分数分别从6.1%降至0.9%和从3.6%降至0.7%,但是有机碳OC的含量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张熠晨  薛陈利  刘杰  钟连红  薛亦峰 《环境科学》2020,41(10):4462-4469
为探究不同类型炉具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差异,本研究选择5种常见的新式居民燃煤炉具(方型煤炉具、折流换热炉具、炕暖炊一体化炉具、气化正烧及气化反烧炉具)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燃烧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监测,定量评估不同炉具的环境效果,识别污染排放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从而提出炉具研发设计等污染减排的改进建议.结果表明:①不同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差异较大,炕暖炊一体的炉具污染排放强度最大,3种大气污染物(SO2、NOx和颗粒物)的排放强度为2.9 kg ·t-1,是平均值的1.6倍;应用方型煤技术的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最低,是平均值的65%.②不同炉具在不同燃烧阶段其气态污染物排放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征.旺火阶段方型煤炉具NOx排放浓度为0.49mg ·m-3,相较于其他类型炉具降低了45%~72%;气化反烧炉具的SO2排放浓度为1.38mg ·m-3,相较于其他类型炉具最高降低了28%.③影响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因素包括应用技术及燃烧类型,采用方型煤及气化反烧技术的炉具环境效益较好,但两类炉具的经济成本分别达到2.0万元和1.8万元,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炉具.④考虑不同炉具污染排放差异,建议采取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严格的排放和产品标准,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炉具,降低燃煤炉具大气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0.
小型燃煤机组烟气重金属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0 MW以下燃煤机组呈单台容量小、总台数大的特点,是燃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选择7台12 MW燃煤机组,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Method 29法现场检测燃煤机组烟气重金属排放浓度,分析烟气中Hg、Pb、Cr、As的排放特征;采集机组产生的飞灰和底灰,分析除尘技术对重金属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100 MW以下燃煤机组烟气中重金属经脱硝除尘脱硫装置协同控制后,ρ(Hg)为0.20~0.44 μg/m3,烟气Hg以气态形式存在,其占比为100.0%;ρ(Pb)为0.5~2.6 μg/m3,烟气Pb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其占比为38.7%~92.1%;ρ(As)为0.6~3.0 μg/m3,烟气As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其占比为67.8%~100.0%;ρ(Cr)为3.6~23.9 μg/m3,烟气Cr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其占比为65.8%~99.2%.飞灰富集Hg、Pb、Cr、As的能力大于底灰.重金属主要富集于飞灰中的细颗粒物中,采取除尘技术可有效协同控制烟气中的Hg、Pb、Cr、As;飞灰中重金属元素Hg、Pb相对富集系数均与煤中硫含量呈负相关,半干法脱硫+袋式除尘技术对飞灰富集Hg有促进作用.小型燃煤机组烟气重金属Hg、Pb、Cr、A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002 2~0.005 1、5~17、42~160、7~24 mg/t.研究显示,100 MW以下燃煤机组与100 MW及以上燃煤机组烟气重金属Hg、Pb、Cr、As排放特征不同,100 MW以下燃煤机组烟气Hg排放浓度较小,二者烟气Pb、Cr、As排放浓度相近,选用湿式电除尘技术可进一步降低烟气Hg、Pb、Cr、As的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