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41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414篇
基础理论   103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福建三明499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测算了生态公益林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都是正效应。现金直接补偿对农户增收效应不显著,而岗位性补偿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净效应分别达55.4%和57%。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补偿方式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也不尽相同,其中现金直接补偿不利于贫困户增收,而岗位性补偿对不同收入的农户都具有正向显著增收效应。此外,从生态公益林的根本使命出发,可以发现现金直接补偿和岗位性补偿对生态保护的净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故此,科学规划生态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户增收双重效应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选取水环境中常见的4种微塑料介质(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一种自然介质(鹅卵石)进行野外生物膜的培养,以探究不同类型介质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的表观结构和藻类群落组成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鹅卵石与微塑料介质上的生物膜的形貌结构及藻类含量与组成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在微塑料介质表面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普遍低于自然介质.实验进一步发现,不同的微塑料类型同样会对生物膜藻类含量以及功能特性存在一定影响:PET片上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高(613.7μg/L),PP片上最低(492.5μg/L);然而,PP片上藻类的光合作用最大量子产量最高(0.443).以上结论说明微塑料会改变附着藻类的生长情况和初级生产力,进而可能影响生物膜在水体中的碳循环过程,对水体净化及污染治理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体及沉积物氮磷水平对附植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沉积物及水体氮、磷浓度对附植藻类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水体及沉积物氮、磷升高对苦草(Vallisnerianatans(Lour.) Hara)上附植藻类生长、群落组成及其体内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着水中氮、磷含量升高,附植藻类生物量及附植藻类氮、磷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p0.01).随着水体可获得的氮、磷浓度升高,附植藻类的相对丰度有所变化,舟形藻(Navicula)、小球藻(Chlorella)及微囊藻(Microcystis)相对丰度随着氮、磷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直链藻(Melosira)则相反,但舟形藻、直链藻、微囊藻、小环藻(Cyclotella)和小球藻均为群落的优势属种.沉积物氮、磷含量升高对附植藻类生物量、优势种丰度及群落氮、磷含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实验条件下,沉积物氮、磷含量对附植藻类影响不大,而水体氮、磷浓度升高显著地促进了附植藻类生长.研究结果也为解释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物衰退及消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燕荣  于雪峰 《干旱环境监测》2002,16(4):195-196,F004
综述了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用于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最新进展,这些有机污染物包括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酚类、芳香烃类等)及其它化合物(DMP、甲硫醇恶臭气体、制药废水等)。此外,对藻类固定化技术作了简介,并对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Cu的总含量以及颗粒态、游离态Cu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u的总浓度有随河口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说明研究水域中Cu不仅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Cu的分布却表现相反的规律,无论是游离态Cu的浓度还是游离态Cu在总Cu中所占的份额都自河口向外海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Cu的形态分布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理化性质。本研究还逶过对不同盐度水样的杜氏藻培养后Cu吸收量的测定,即逶过Cu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验证了Cu形态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滇池草海蓝藻清除应急措施总体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首例大型湖泊蓝藻清除工程中,制订了由湖泊应急治理措施、水资源应急调控措施和行政管理强化措施构成的注重时空需要、突出治标应急和多专业、多技术相互配合的综合应急方案。  相似文献   
7.
对湖北施恩堂制药一期GMP技术改造工程产生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采用以UASB+SBR为主的工艺处理技改工程和原有工程产生的制药废水,"以新带老"削减,COD、BOD5、SS分别较GMP技改前减排94.6%、94.1%和50.2%,减轻了污染负荷,可实现达标排放,达到了增产减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3种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探讨其去除藻类的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淹没式曝气生物陶粒滤池(I型)在4-6m/h过滤速度条件下,对藻类总数的去除效率稳定,平均为70%左右;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中心导流筒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Ⅱ型)与直接微孔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Ⅲ型),在试验初期对藻类总数的去除率较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2%、51.6%。但随着生物膜厚度的增加,试验后期对藻类的去除效果逐步得到提高,平均达70%以上。生物膜对藻类的生物絮凝、吸附、生物膜的脱落沉降等是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藻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湿法稀土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稀土湿法冶炼工艺进行了清洁生产主案研究,结果表明,精矿REO浸取率由90%提高到97%,从酸浸废液中年回收硫酸亚铁3000t;从碱转废液中年回收硫酸钠3000t;废吕中氟回收率86%;生产废话水排放量削减58%,废水污泥量削减90%;经济效益年2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混合印染废水的静态净化过程,进行了生物群落观察和条件实验。发现废水净化初期以大量细菌和草履虫(以 P. Caudatum为主)繁殖为特征,同时伴生着少量浮游藻类。随着净化过程的进行,细菌和草履虫数量下降,以针杆藻(以 S. aucs为主)为建群种的浮游藻类群落占优势。化学分析表明,净化作用与温度、光照条件及废水起始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