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4篇 |
免费 | 1826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4篇 |
废物处理 | 114篇 |
环保管理 | 120篇 |
综合类 | 2011篇 |
基础理论 | 1600篇 |
污染及防治 | 604篇 |
评价与监测 | 150篇 |
社会与环境 | 28篇 |
灾害及防治 | 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篇 |
2024年 | 138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134篇 |
2019年 | 129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290篇 |
2016年 | 300篇 |
2015年 | 298篇 |
2014年 | 283篇 |
2013年 | 344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257篇 |
2010年 | 275篇 |
2009年 | 221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157篇 |
2006年 | 142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84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现场调查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借助RT3D(reactive transport in 3-dimensions),对我国北方某城市局部地区地下水中的四氯乙烯(PCE)和三氯乙烯(TCE)污染来源进行了识别,对污染输入强度进行了反演,并利用Matlab中的Stepwise函数,对影响污染物输入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中的PCE和TCE主要来源于区内使用有机溶剂的工厂和企业.地下水中的PCE和TCE存在天然衰减,在173天中,3个点的PCE浓度分别衰减了93.15%、61.70%和61.00%;TCE分别为70.05%、73.66%和63.66%.通过模拟识别出的4个点状污染源在模拟期间共向含水层中输入0.910 6kg PCE和95.693 8 kg TCE.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气降水与包气带厚度是有机物输入地下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5 cm深的包气带中PCE和TCE浓度介于0~5 mg.kg-1之间.以上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中PCE和TCE来源于地表释放的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一部分在向下迁移过程中自然衰减了,一部分进入包气带,然后又进入了含水层.由于本区第四系以砂卵砾石为主,所以大气降水促进了PCE和TCE向含水层的迁移. 相似文献
992.
Abstract: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species are at risk of extinction is usually limited and characterized as highly uncertain. In this context, we define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a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formation used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an ecological variable. We examined which of three hypothetical approaches best matched how levels of risk are assigned to species: (1) precautionary approach in which analysts designate levels of risk regardless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2) worst‐case approach in which analysts assign the maximum level of risk possible from the criteria, and (3) insurance approach in which analysts assign poorly known species to a high‐risk category when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We used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criteria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Status of Endangered Wildlife in Canada (COSEWIC) as a case study. We created a binary (0/1) matrix of all 2.4192 × 107 logical combinations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14 ecological variables included in the quantitative criteria. We processed each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represented in the matrix with a computer algorithm designed to emulate COSEWIC decision‐making rules. Low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f not being able to assign a candidate taxon to a risk category, which does not follow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risk assigned to species were directly related,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worst‐case approach, and counter to the insurance approach.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can have a major effect on the level of risk assigned to a species. We recommend a conscious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such effects are desired, and we recommend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o explicitly characterize and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and other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93.
994.
采用沉淀-微波热解法,以Fe SO4·7H2O为铁源制备环境友好的γ-Fe2O3催化剂,结合XRD(X射线衍射)、N2等温吸附-脱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等手段对催化剂样品的晶相、孔结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并考察其NH3-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性能,研究煅烧温度对γ-Fe2O3催化剂物性及NH3-SCR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00、350和450℃下煅烧制备的催化剂中生成的杂质α-Fe2O3对SCR反应不利,而400℃煅烧制备的γ-Fe2O3催化剂脱硝性能最优,NOx转化率最高可达95%以上,XRD结果表明其纯度高,并且在60~100 nm孔径区间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有利于SCR反应进行;随着煅烧温度升高,γ-Fe2O3催化剂表面晶格氧逐渐增加,颗粒形貌经历了片状颗粒(300、350℃)→球状颗粒(400℃)→针状颗粒(450℃)的变化过程,均匀的球状颗粒形貌及其表面丰富的晶格氧是400℃煅烧制得催化剂具备最优脱硝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α-FeOOH,并利用XRD、FT-IR、SEM、BET、EDS等仪器进行分析表征.以金橙Ⅱ为目标污染物,研究254 nm紫外光照射下,草酸根对α-FeOOH多相UV-Fenton催化能力的增效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催化剂为针棒状,无其他杂元素.草酸根对α-FeOOH多相UV-Fenton降解金橙Ⅱ具有显著的增效能力,并在0.4 mmol·L-1时取得最佳增效效果.在紫外光照射下,初始pH值为3、催化剂用量1 g·L-1、H2O2浓度10 mmol·L-1、草酸根浓度0.4 mmol·L-1时,反应15min即可对初始浓度为0.2 mmol·L-1的金橙Ⅱ达到99%以上的脱色效果.对比α-FeOOH多相UV-Fenton体系,其增效率高达116.9%.相同条件下,丙二酸根、乙酸根、EDTA、柠檬酸根对原体系分别有5.2%、8.1%、23.2%、25.7%的抑制率.相同条件下,草酸根增效体系对有机物的矿化速率常数比基础体系提高69.9%,能大大缩短矿化处理所需时间.草酸根增效机制主要是为亚铁离子的生成提供新的光致还原途径,并在反应初期提高铁离子的浓度、增加体系均相反应比重,进而提高体系HO·的浓度.草酸根增效α-FeOOH多相UV-Fenton体系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增效体系在3次循环之后对金橙Ⅱ的降解仍有101.5%的增效率;反应结束后,草酸根增溶的铁离子能被催化剂重新吸附回表面,避免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流失与铁离子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96.
997.
微生物降解苯胺的特性及其降解代谢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细菌 A N3 ,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氮源和能源生长,苯胺的最高降解浓度5000 mg/ L 以上,鉴定为食酸丛毛单胞菌( Comamonas acidovorans) . A N3 还可降解乙酰苯胺,但不利用其他取代类苯胺,该菌株的生长细胞和完整细胞降解苯胺的最适p H7 .0 ,最适温度30 ℃,且完整细胞降解苯胺的活性比生长细胞高得多.9 种金属离子对该菌株的生长细胞和完整细胞降解苯胺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以 Ag + 和 Hg2 + 为明显. A N3 含有苯胺加双氧酶、邻苯二酚2 ,3加双氧酶等一系列与苯胺降解有关的酶类,它们均为诱导酶.对苯胺降解的关键酶进行了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了该菌株降解苯胺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998.
999.
通过超声波的SBR反应器与对照反应器处理人工配制生活污水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利用低强度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工艺参数———超声处理污泥比例(即超声处理污泥量占反应器内总污泥量的百分比).设置超声波反应器采用频率35kHz、声强0.3W/cm2超声波每隔8h取反应器中一定比例的活性污泥辐照10min后再返回反应器.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污泥比例为10%时,其COD和NH3-N去除率可分别提高5%和0.5%左右,以好氧呼吸速率(Oxygen Uptake Rate,OUR)表示的污泥活性可提高12%以上.通过对污泥增长率的研究表明,当超声污泥比例为10%,超声波反应器内污泥的增长率比对照反应器降低了11%左右,减轻了后续污泥处理工序的负荷.随着超声处理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体积指数SVI持续增大,但是超声污泥比例不超过10%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在超声强化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可采用强度0.3W/cm2超声波每隔8h取反应器中的10%的活性污泥辐照10min后再返回反应器,来提高反应器的生物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降解β-萘酚,制备了一系列MnOx/nano-TiO2催化剂,对其制备条件、反应条件及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催化剂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程序升温还原(TPR)等表征.结果表明,Mn负载量过高时,高分散的MnO2和Mn2O3聚集形成相应的晶相,导致了β-萘酚COD去除率的降低;焙烧温度过高时,可能是因为形成较多活性较差的Mn2O3,MnO2和Mn2O3之间的电子传递作用被削弱,造成COD去除率的降低;催化剂使用6次后COD去除率略微降低可能是和对应的衍射峰峰强度下降有关.当Mn负载量(质量分数)为4%、焙烧温度为450℃时所制备的MnOx/nano-TiO2催化剂活性较好,其在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总压力为0.5 MPa的条件下催化β-萘酚降解时COD去除率可达96.4%.该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后β-萘酚COD去除率仍可达92.4%.采用原子吸收光谱(AAS)分别测定50、80、110及150℃时反应后溶液中Mn的溶出量,均低于9.3 mg·L-1,催化剂稳定性较好.根据文献对β-萘酚的降解路径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