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2篇 |
综合类 | 125篇 |
基础理论 | 41篇 |
污染及防治 | 55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本文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11辆国Ⅰ~国Ⅳ标准重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测试,利用GC-MS对样品中典型烷烃进行定量分析,解析重型柴油车尾气典型烷烃排放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排放标准对重型柴油车尾气中正构烷烃、藿烷类有机物排放有显著影响,总体呈现随排放标准的加严而降低的趋势,相比于国Ⅰ测试车辆,国Ⅳ测试车辆正构烷烃、17α(H),21β(H)-C30藿烷(C30-藿烷)、22S-和22R-17α(H),21β(H)-C31升藿烷(22S-C31升藿烷;22R-C31升藿烷)总排放因子分别降低了72.23%,64.95%,70.78%和74.68%.气相正构烷烃呈双峰前锋型,以C17~C18为主峰碳,固相呈单峰前锋型,以C18~C21为主峰碳.藿烷类有机物其22S-C31升藿烷/(22S-C31升藿烷+22R-C31升藿烷)的比值在0.46~0.56之间,平均值为0.50,符合石油中藿烷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总排放因子与17α(H),21β(H)-C30藿烷总排放因子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其R~2为0.926 8.此外,行驶工况对测试车辆正构烷烃及藿烷类有机物排放有较大影响,非高速工况下排放因子是高速工况的1.69~2.42倍. 相似文献
13.
14.
2011年夏季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主楼顶(距离地面约100 m)运用MOUDI采样器采集了5套不同粒径大气气溶胶样品,经TMS硅烷化后运用GC/MS定量分析了生物二次有机气溶胶(BSOA)异戊二烯氧化产物(2-甲基丁四醇, C5-烯三醇和2-甲基甘油酸)、单蒎烯类氧化产物(顺蒎酸,蒎酮酸,3-羟基戊二酸和3-甲基-1,2,3-丁三酸)以及倍半萜烯氧化产物(倍半萜烯酸)浓度。结果显示:西安城区大气BSOA中主要以异戊二烯类为主,其次是单萜烯和倍半萜烯类BSOA,其氧化所产生的生物二次有机碳(BSOC)浓度分别为0.39 μgC·m-3,0.13 μgC·m-3和0.10 μgC·m-3。粒径分布研究表明:BSOA主要富集在细颗粒物上。MBTCA/CPA特征比值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城区BSOA主要来自本地源,老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以氙灯为模拟太阳光光源,研究了β阻滞剂阿替洛尔(ATL)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探讨了硝酸根离子浓度、溶液pH值、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和腐殖质浓度对ATL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ATL在不同浓度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增大硝酸根离子浓度促进了ATL的光降解率,当硝酸根离子浓度由0增至5 mmol.L-1时其速率常数由0.002 26min-1增至0.009 4 min-1;酸性或碱性溶液有利于ATL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对光解无明显影响,而加入Suwannee富里酸(SRFA)对光解产生抑制作用.采用异丙醇作为羟基自由基分子探针检测到.OH存在于ATL光解过程中.采用SPE-LC-MS方法鉴定了ATL在硝酸根溶液中的主要光解产物,并提出了可能的光解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亚剂量抗生素诱导下编码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基因的接合转移(conjugation),使用从新加坡主要医院的废水中直接分离的可合成ESBL的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coli)菌株作为ESBL编码质粒的供体,以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基因的耐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大肠杆菌SCC1(E.coli SCC1)作为受体,借助响应面分析,检测并分析了携带有ESBL编码基因的质粒在亚剂量水平的四环素(tetracycline,TC),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和头孢他啶(ceftazidime,CAZ)单一暴露和共同暴露时,从供体菌株接合传递至受体菌株的特征.结果发现,ESBL编码质粒可在无诱导抗生素胁迫下,以平均0.001 5和0.004 2的频率分别由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供体接合转移至受体大肠杆菌SCC1菌株,具有较低的\"适应性代价\",并在质量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抗生素暴露下更易在大肠杆菌菌株之间传递.大肠杆菌菌株之间的接合转移显著发生在质量浓度低于0.03 mg·L~(-1)的TC与质量浓度低于0.002 mg·L~(-1)的CAZ单一暴露或共同暴露时,并可被亚MIC的TC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与大肠杆菌间的接合转移可在5倍MIC的TC、CAZ共同暴露时被显著诱导,未检测到亚MIC水平抗生素对其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热反应法制备β-In2S3纳米颗粒光催化剂,并利用SEM、TEM和XRD等对其进行分析表征;采用土霉素溶液模拟四环素类抗生素废水,探讨In2S3对土霉素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β-In2S3为立方相纳米颗粒结构,该纳米颗粒由纳米片组成,直径约15~30 nm.以太阳光为辐射光源,In2S3对土霉素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在4 h内对初始浓度为30 mg·L-1的土霉素降解率可达98%以上.降解土霉素后的催化剂在无水乙醇中清洗并烘干,经4次循环利用后,β-In2S3的降解能力仍能达到85%以上,表明β-In2S3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irty-six pregnancies in 25 families at risk of β-thalassaemia major received prenatal diagnosis. 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or amniocentesis was done in 35 pregnancies to obtain fetal cells for DNA linkage study, for which Southern blotting and DNA hybridization were used to detect seve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RFLPs) within the β-globin gene cluster: ϵ-HincII, Gγ-HindIII, Aγ-HindIII, Φβ-HincII, 3′Φβ-HincII, β-AvaII, and 3′β BarnHI. β-Thalassaemia major was diagnosed in seven and excluded in 22 pregnancies. In the remaining six cases, β-thalassaemia major could not be excluded. In these six pregnancies and another one with late booking, ultrasound-guided cordocentesis was performed at the 22nd to 27th week of gestation. Globin chain composition was determined with urea-acetic acid-Triton X-100-12 per cent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β-Thalassaemia major was diagnosed in two fetuses and excluded in the other five. Eleven fetuses (in which β-thalassaemia major was excluded) have been delivered and are healthy at more than 5 months old DNA linkage analysis coupled with globin chain electrophoresis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prenatal diagnosis of β-thalassaemia major, although these methods are being replaced by more direct detection techniques using oligonucleotide prob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