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9篇
  免费   583篇
  国内免费   2016篇
安全科学   300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416篇
综合类   4638篇
基础理论   727篇
污染及防治   764篇
评价与监测   238篇
社会与环境   712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34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6篇
  198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滇池水华综合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华污染已成为滇池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滇池水华治理被国家列为重中之重的项目而予以高度重视,据多年的监测资料,滇池水华的各类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其次为束丝藻和鱼腥藻。该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滇池水华泛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滇池水华控制和富营养化治理的综合对策,特别强调了滇池水华必须坚持控制污染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942.
龙湾涌铜污染的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龙湾涌为例研究了内河涌的铜污染的迁移转化 ,结果表明工业含铜废水的排放及农业含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使得水体中的铜含量大大升高 ,其年均值由 1 996年的 0 .0 1 58/mg·L- 1增加到 2 0 0 0年的 0 .0 732 /mg·L- 1。对河涌底泥、农田表层土和蔬菜等含铜量的研究表明 ,相当部分的铜迁移至河涌底质 ,并可能随灌溉向土壤和农作物转移。  相似文献   
943.
珠江口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采用较为系统的化学提取法,对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TP、各形态无机磷及有机磷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了分离提取碎屑和自生钙结合磷。结果表明:在无机磷中以钙磷占主要地位(49%),其中又以碎屑磷含量较高(43%),有机磷含量在TP中占有一定比例(38.8%)。沉积物中TP及其不同形态无机磷在垂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为:TP、有机磷和Fe-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而碎屑态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高,自生钙磷变化幅度不大。TP、有机磷和Fe-P含量自下而上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陆源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结合调查区域各种理化条件,认为在珠江口仅有铁结合磷与有机磷为潜在的生物可利用P,自生钙结合磷与原生碎屑结合磷总的来说占沉积物中TP的49%,因此我们估计有将近一半的P不能为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944.
长江口杭州湾海区两次赤潮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2年8月20日,24日两天分别发生在普陀山东北海面(30°05′N、122°35′E)和长江口余山以东海面(31°30′N、122°35′的两次赤潮进行了调查与初步研究。认为这两次赤潮都发生在高温、低盐海域,赤潮生物为夜光虫(Noctiiuta miliars)和少量铠角虫(Ceratium)。研究表明,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长江洪水期径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盐,造成了夜光虫的大量繁殖。另外,河口区的高温、低盐和两次强台风的影响都能加速赤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945.
曾昭华 《环境科技》1998,11(3):12-15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汞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汞元素含量与所处的氧化还原环境、酸碱条件以及钠、氯元素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46.
阐述了新型无机吸附共沉淀剂——聚合磷硫酸铁对废水中铬的富集的研究情况,以铬(Ⅵ)的去除率为参数,确定了聚合磷硫酸铁用量、温度、pH值及铬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絮凝剂能有效地分离废水中的铬,使处理后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47.
人工湿地中磷是通过基质、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去除的,其中基质对磷的吸附和沉淀是人工湿地除磷的主要方面。构筑两个以碎石和细砂为填料的人工湿地模拟单元,一个种上芦苇,另一个不种任何植物,研究湿地对磷的处理效果。前期试验表明,种芦苇的湿地总磷去除率可以迭到92%,其中,总磷的67.35%在湿地上部就得以去除,有相当一部分磷是由湿地中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协同作用加速去除的。最后对人工湿地除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8.
采用聚合硅酸铝和聚合硅酸铁两种混凝剂,比较了将混凝剂直接投加到反应器中和对生物反应器出水再进行混凝沉淀2种工艺的除磷效果,并对2种混凝剂的除磷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聚合硅酸铝,没有生物协同作用;对于聚合硅酸铁,投加量在40 mg/L以下时具有生物协同作用,30 mg/L时协同作用最明显;而且聚合硅酸铁的除磷效果好于聚合硅酸铝.  相似文献   
949.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通过调整运行条件诱导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颗粒污泥,实现反硝化过程和聚磷过程的有效结合。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DPB颗粒污泥对COD、TP、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系统具备缺氧条件下同步反硝化聚磷的能力。获得的DPB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1.0~2.0mm,平均沉速为50~70m/h,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沉降性能,有利于减小污泥处理负荷,提高脱氮除磷效率。DPB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多糖和蛋白质分别为从原接种污泥的21.58、11.22mg/g提高到56.32、34.15mg/g;搁置30d后的DPB颗粒污泥,可在SBR重启30d内恢复原有活性及反硝化聚磷效果。  相似文献   
950.
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除磷脱氮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论述了建造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对其处理工艺——氧化沟、SBR和一体化工艺特点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