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本研究基于上海地区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采集的大气降水样品,测定并分析了雨水中δD、δ18O和δ17O特征,进一步探索氘盈余(d值)和17O盈余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1)降水同位素年内变化明显,δD、δ18O和δ17O同位素比值冬春偏重、夏秋偏轻,单次降水过程中同位素呈不断贫化的趋势;(2)δ18O存在降雨量效应和反温度效应:大气降水线方程、d值显示上海地区气候整体温和湿润,蒸发作用相对较小;冬春季降水较少,相对湿度较小,同位素较富集;夏秋季降水较多,相对湿度较高,同位素较为贫化;(3)综合分析17O盈余,发现上海地区大汽降水的水汽处于从海洋向陆地转移的过程当中,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沿途陆表蒸发,且雨季的大气降水来源主要为海洋气团,干季主要来源于内陆,以本地蒸发为主。  相似文献   
22.
上海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评估预测警示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评估预测警示系统网页共有二部分内容:历年灾害动态对比和早涝趋势预测与警示。历年灾害动态对比是对比1991年以后上海地区主要表l作物气象灾害的变化情况。早涝趋势预测是在降水趋势预测基础上,对未来月或农时段降水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3.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形成、变化及其空间作用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象资料,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用地是全区近10年来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②灌草丛与弃耕地作为一类独特的“中间过渡”土地利用类型,其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新开发区形成、扩展的强度和方位;③具有较大面积、较少转变次数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空间格局强度最为显著,空间凝集度和亲和性也最强,构成区域城市化扩展的主体骨架。在此基础上,以具有较大规模的多个扩展核(常构成城市的CBD)为核心的“多核扩展”和以卫星城、交通干线周围为主的“点—轴扩展”模式,成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组建和扩展的主要形式;④上海中心城区及其他主要城镇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较高,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扩展过程则往往经历了较多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及其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化使用程度低,城市化土地利用扩展过程显得零散,规律性、可解释性较差。  相似文献   
24.
对于不同的灾害事故,组织民众防护时,应针对各种灾害事故对人员的伤害途径和伤害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根据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着重组织搞好以下几种灾害事故的民众防护。对灾害事故的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和公共防护措施两部分。个人防护措施是民众个人根据平时防灾知识普及教育所掌握的防护知识和技能,自主采取的防护措施;公共防护措施则是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及民防组织针对灾害事故的伤害特点,组织指导相关地区的民众所共同采取的防护措施。这里主要介绍公共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5.
为掌握上海地区蚜虫类昆虫组成情况,在野外标本采集及查阅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得到了上海地区蚜虫物种信息数据库。从分类阶元、寄主植物、寄生部位及寄生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上海地区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共记录蚜虫8科46属75种,分别占中国已知蚜虫科、属、种数的61.5%、17.2%、6.8%,其中蚜科蚜虫仅占该科中国已知种数的10.0%。上海地区蚜虫寄主植物类群较多,涉及44科83属。蚜虫寄生部位多样化,其中根部寄生的蚜虫目前仅发现于瘿绵蚜科和根瘤蚜科,取食嫩梢、茎和叶片等部位的蚜虫涉及多个科。蚜虫的寄生方式分为不形成虫瘿、形成虫瘿以及形成伪虫瘿3种,上海地区蚜虫的主要寄生方式是不形成虫瘿,且仅在叶片这一种寄生部位形成虫瘿或伪虫瘿。上海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决定了该地区蚜虫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而且上海地区气候环境适宜蚜虫的生存  相似文献   
26.
黄家鑫 《民防苑》2009,(4):36-37
气候上以公历3~5月为春季,其中4月为春季代表月份,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当江南的3月已经是桃红柳绿时,北国还是千里冰封,为了使季节能与当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匹配,在气象上内部还有一个标准,基本上按照当地的气温来划分。在上海地区我们把立春(2月4日左右)以后,  相似文献   
27.
<正>早在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100多年以来,随着人口成百倍的增长,农、渔、工、商等诸业均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获得了充分的开发利用。不过,今天的上海尚存最  相似文献   
28.
1 前 言城市生活垃圾属废弃物的再利用范畴 ,不仅可作为再生物质的原料 ,而且还可作为能源。利用垃圾焚烧方式回收其能量的垃圾处理技术在近 2 0年得到迅速发展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大量应用 ,并产生了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 ,这些发达国家还利用无机垃圾制RDF(垃圾衍生燃料 ) ,利用废塑料制汽油 ,利用有机垃圾制取甲烷 ,这些制取能源的方法被认为是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一个重要方向。深圳市 1 988年投产了从日本引进的两台三菱马丁式垃圾焚烧炉 ,日处理垃圾 1 50吨 /台 ,发电装机容量为 30 0 0千瓦 ,开我国焚烧工…  相似文献   
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上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论文根据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年(1961至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气温、地温、积温、界限温度及无霜期等体现热量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气温年平均升高0.9℃,5cm深度地温年平均升高0.5℃,≥3℃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219℃.d,≥10℃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77℃.d,稳定通过0℃、10℃持续期平均延长12.5d和5.7d及无霜期平均延长9.4d,热量资源增加。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光能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光能资源变化规律,根据1991-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日照资料及宝山站的辐射资料,在与前30年(1961-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以及光合有效辐射、光热生产潜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2003年,上海地区年平均总辐射减少70M Jm/2,年平均直接辐射减少160.6M Jm/2,年平均散射辐射增加90.6M Jm/2,年平均光合有效辐射减少17.4M Jm/2,年平均光热生产潜力增加3328kgh/m2,年平均日照时数减少187.5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减少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