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左右,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特大地震,首都东京震感强烈。并引发海啸及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中新网生活频道梳理以往报道,为您总结出地震中如何避险逃生,要谨记十大逃生法则增大逃生机会。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地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相似文献   
4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普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为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极为重要。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3.
针对当前研究中忽略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的不足,从土地碳吸收功能的角度将生态足迹法与净初级生产力相结合,根据构建的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模型,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8年,东北地区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的区域性差异显著,辽宁最低、吉林居中、黑龙江最高;三省人均化石能源地生态承载力均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4.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的东北干旱时空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易受异常降水和干旱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东北地区温度增高、降水量减少,干旱事件发生频繁。但是目前国内对东北地区干旱的研究较少、结果存在分歧,且主要关注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干旱的影响,较少研究关注干旱的区划研究。依据1961─2013年东北地区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干旱趋势,并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东北地区干旱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在1961─2012年期间干旱发生频率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在1961─1999年期间,东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持续时间短,干旱危害较小;而2000年以后,东北地区干旱事件频发,干旱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出现了2000─2002和2007─2008年2个连续干旱期。从空间分布来看,2000─2010年是东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最大的时期,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其干旱频率分别达到42.86%和33.34%。根据主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东北划分为8个干旱相似区。研究结果对于实现东北干旱监测、评估,为减轻该区域干旱损失,指导区域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总人口736.9万人。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从公元229年设立候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6.
47.
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的物质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是东北地区冬春季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研究东北地区沙尘颗粒的特征,来源和成因是防止沙尘暴的关键.通过对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物质的粒度分析和孢粉分析,发现沙尘暴物质中孢粉丰富,主要以草本中的蒿属和藜科为主.沙尘颗粒的中值粒径为10~20μm. 通过粒度分布曲线和孢粉组合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沙尘来源.通过对扬沙和沙尘暴季节分布规律,多年分布规律和地质历史时期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出现规律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扬沙沙尘暴以冬春型为主,50年中冬春季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占总次数的75%.在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扬沙和沙尘暴就频繁出现,50年来,扬沙和沙尘暴在波动中减少,2000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率增强.东北地区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次、强度和分布的南界受冬季风强度控制,冷干组合是沙尘暴高发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8.
利用东北地区典型站点1961-2005年气象资料和东北3省1961-2005年玉米产量资料,计算分析了东北不同地区玉米热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热量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热量指数出现显著升高的趋势,气候变暖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有有利的影响。热量指数较好地反映了玉米产量与环境温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对玉米热量指数的预测进行农作物低温冷害预测,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9.
东北地区干旱强度频率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虑到气候变暖对干旱加剧的可能影响,利用1951-2007年中国东北地区17站的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定义了表征该地区各站干旱强度的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干旱强度的周期变化和频率分布特征,以及夏季干旱强度变化与同期水汽输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干旱强度变化具有显著的2~3年的周期变化.近57年来东北地区的干旱变化经历了4个气候阶段,近期的1996-2007年是近57年来干旱发生频次最多的时期,平均每年有4.1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干旱的频率为34%.东北地区夏季发生干旱的频率最高,达34.5%, 春季次之,为32.25%, 秋季为27.5%, 冬季发生干旱的频率最小.夏季蒙古高压增强,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南,同时西风带水汽输送和孟加拉湾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减弱,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发生干旱的主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50.
一、火山概况及研究简史 火山活动是自然界的一种奇特现象,常常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随着火山的熄灭和时间的推移,喷出的熔岩与碎屑物,建造的锥体和台地,形成的火口湖和熔岩堰塞湖,出现的矿泉群,发育的新的土壤和植被,已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并且也是人类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天然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