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胡佶  张传松  王修林  王江涛 《环境科学》2007,28(7):1442-1448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现场研究了3~5月东海硅藻赤潮发生前后10个站位的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交换,并应用连续函数拟合法计算了营养盐的界面交换速率.结果显示,NO-3-N在赤潮前向沉积物中汇聚[-1.33~-0.68 mmol/(m2·d)],赤潮后却基本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0.69~0.82 mmol/(m2·d)].NH+4-N在赤潮前后大都从沉积物中释放[-0.65~1.46 mmol/(m2·d)],赤潮后释放速率小于赤潮前.NO-2-N赤潮前后除Zc17站外都向沉积物中汇聚[-0.09~0.05 mmol/(m2·d)],赤潮后汇聚速率稍高.SiO2-3-Si在所有站位都由沉积物向海水释放[0.85~9.23 mmol/(m2·d)],其赤潮后速率高于赤潮前.PO3-4-P在赤潮前向沉积物中汇聚[-0.06~-0.01 mmol/(m2·d)],在赤潮后却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0~1.26 mmol/(m2·d)].NO-3-N和PO3-4-P向东海近海沉积物的汇聚在春季不利于硅藻赤潮的暴发,但其在硅藻赤潮暴发后从沉积物的大量释放为后面紧接的大面积甲藻赤潮的暴发提供了重要的营养物质补充.  相似文献   
52.
《防灾博览》2006,(2):46
中国将在东海大陆架建立固定式的海洋地震观测站,这一地震观测站将建在上海以东200公里的位置。据初步设计,将钻一口300米深井,把各类监测仪器放在井底,同时考虑建一个固定式的综合平台。据介绍,中国目前尚未建立海洋地震科学观测与试验台站。  相似文献   
53.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抑制和杀藻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较低浓度下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增大用量,可直接杀灭藻细胞.生长延滞期的藻细胞对鼠李糖脂的作用更为敏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鼠李糖脂对绿藻生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在低浓度下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也很弱,鼠李糖脂的浓度增至5.0mg/L 以上时,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
1997—2007年东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7—2007年由SeaWiFS卫星获得的我国东海ρ(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ρ(叶绿素a)多年平均值在近海明显高于外海,近海往外快速递减,最高值位于长江口大沙滩. 东海ρ(叶绿素a)呈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波峰基本出现在3—4月,波谷在7—8月.在近11年间,ρ(叶绿素a)及距平呈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在东海近海海区. ρ(叶绿素a)及距平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海北部近海多年的月均值最高〔ρ(叶绿素a)>2.0 mg/m3〕,南部近海和台湾海峡次之(0.8~2.0 mg/m3),东海北部和南部外海最小〔ρ(叶绿素a)<1.0 mg/m3〕. 近海主要受到陆地径流带来富营养盐的影响,ρ(叶绿素a)高、变化幅度大、周期短,东海外海及台湾海峡主要受到高温寡营养盐的黑潮及其分支影响,ρ(叶绿素a)低、变化幅度小、周期长.   相似文献   
55.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GC/EC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泥质区、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共19个表层沉积物样中21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东海泥质区已有人类污染物的明显记录.研究区平均总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为沿岸泥质区南部>沿岸泥质区北部>冲绳海槽>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冲绳海槽中HCHs含量高且其分布特征显著区别于陆架泥质区,显示该区域这一污染物源可能与陆架区有所不同.(DDD+DDE)/DDT比值显示东海泥质区DDT类农药的污染物还比较新.与国内其他地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相比,东海泥质区有机氯农药污染属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6.
夏季中国东海生源有机硫化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甲基硫(DMS)、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和二甲亚砜(DMSO)是海洋中最重要的3种生源有机硫化物.本文系统研究了2013年6月中国东海表层海水中3种硫化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了DMS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DMS、溶解态DMSPd、颗粒态DMSPp、溶解态DMSOd和颗粒态DMSOp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70、7.00、27.83、13.66和10.78 nmol·L-1.DMS、DMSP和DMSO与叶绿素a(Chl-a)水平分布规律相似,均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MS、DMSPd和DMSOp浓度与Chl-a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东海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此外,研究发现DMS与DMSPd、DMSOd与DMS间分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表层海水中DMS主要来源于DMSPd的微生物降解,而DMSOd的主要来源是DMS的氧化过程.此外,夏季东海DMS海-气通量在0.62~33.98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9.71μmol·(m2·d)-1.  相似文献   
57.
基于已发表的2005~2015年的文献数据,讨论了黄、东海表层二甲基硫(DMS)和叶绿素a (Chl-a)浓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夏季DMS和Chl-a浓度高于冬季;由南至北,年均DMS和Chl-a浓度逐渐升高,且四季间的差异变大.黄、东海表层海水DMS和Chl-a、温度的统计分析表明,春、夏季Chl-a和DMS浓度存在指数关系,而冬季Chl-a和DMS浓度则存在线性关系;不同Chl-a水平下,温度对DMS浓度的影响存在差异.黄、东海表层DMS浓度与Chl-a浓度及温度的多元统计模型结果显示:DMS浓度随着Chl-a浓度增加而增加;在中心温度为21.31℃的温度区间内,DMS浓度较高,且Chl-a浓度越高,这个温度区间越窄.  相似文献   
58.
李敏桥  林田  李圆圆  郭志刚 《海洋环境科学》2019,38(4):589-593, 601
东海由于受到长江和闽浙沿岸工业污水输入以及电子垃圾处理场排放的影响,被认为是多氯联苯重污染区域。本研究利用"科学三号"科学考察船,于2012年10月执行的东海航次期间,从中国东海不同区域采集到11个表层水样,测定其中溶解态多氯联苯的浓度。中国东海水体中多氯联苯浓度为(0.59~1.68)ng/L,相比国内外海域,属于中低等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多氯联苯浓度和盐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说明沿岸河流冲淡水搬运的多氯联苯是东海水体中多氯联苯的重要来源;此外其组成以三氯,四氯和五氯为主,这与我国历史上多氯联苯的使用情况吻合。通过水体中不同氯代化合物浓度和对应KOW理论浓度值的比较发现,两者之间整体吻合较好,表明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属性是控制其在水体中浓度的重要因素。然而,东海近岸水体中六氯联苯污染程度略高于理论浓度值,这一潜在的污染来源可能和东海沿岸省市电子垃圾处理场有关。  相似文献   
59.
根据2016年9~10月在东海海域38个站位取得的114个水体样品的氧化还原电位(Eh)和酸碱度(pH)现场测试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秋季Eh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秋季水体Eh值范围在337.2~588.3 mV,平均值为526.57 mV,空间上呈现不连续分布特征,内陆架为高Eh区,口门外为低Eh区;pH介于7.80~8.24之间,平均为8.04,呈现近岸低、离岸高、表层高、底层低的特点。针对实测Eh与Nernst理论值非耦合现象,认为非热力学平衡状态下海域高Eh值主要受控制于O2(aq)/H2O电对浓度,其次受海水层化现象阻滞海-气交换影响,水体有机物矿化分解及Fe(Ⅲ)还原的相对贡献量增加。此外,Eh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物理过程是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pH与温度、盐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长江冲淡水输入、扩散及混合对近岸pH的影响最为显著。受浊度、叶绿素a浓度及Eh制约,现场浮游植物生产仅对表层pH变化产生作用。基于pH-T、S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扣除温盐效应,校正后口门外底层低pH的存在可能是水体层化与有机分解相互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本文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18H12N6)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17年春季南黄海和中国东海海水中的溶解态单糖(MCHO)、多糖(PCHO)及总糖(TCHO)的浓度,对比了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海水中MCHO、PCHO和TCHO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海水中碳水化合物浓度高于东海。通过对南黄海B断面和东海P断面的调查发现,B断面MCHO、PCHO和TCHO分布趋势总体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高、底层低,而P断面由于受到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和黑潮的综合影响,MCHO、PCHO和TCHO未表现出与B段面相似的分布特征。对E2站位的周日变化观测结果显示,MCHO、PCHO和TCHO的高值主要集中在12:00-18:00时段,低值区段主要集中在4:00-8:00时段,PCHO和TCHO呈线性正相关,MCHO与PCHO没有相关性,但是MCHO的浓度高峰滞后于PCHO的浓度高峰,这可能是由于PCHO被分解,断裂糖苷键释放MCHO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