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金辉  张云  李瑞芃  高会旺  张经 《环境科学》2010,31(12):2835-2843
利用2006年11~12月、2007年2~3月及2008年5~6月在东海4个航次中采集的33个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和7套Anderson分级样品,分析了其中NH 4+、NO 3-和NO 2-的浓度,探讨了东海气溶胶中氮组分的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气溶胶中NH 4+的浓度为2.6~646.9 nmol.m-3,冬、春季较高,夏季较低.NO 3-的浓度为5.5~281.5 nmol.m-3,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NO 2-的浓度很低,0.5 nmol.m-3.气溶胶中氮组分的相对贡献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趋势,冬季NH 4+和NO 3-的贡献相当,春、夏季以NH 4+的贡献为主.NO 3-的粒径分布月变化明显,11~12月主要分布在2.1μm的细粒子上,2~3月、5~6月分别集中在1.1~4.7μm和2.1~7.0μm的粗粒子上.NH 4+的粒径分布无明显月季差异,均主要分布在1.1μm的细粒子上.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的来源和迁移路径显著影响气溶胶中无机氮的分布.气团来自污染较重的陆源,无机氮在大气中的浓度(nmol.m-3)和在颗粒物中的浓度(μmol.g-1)均较高;气团来自清洁的海洋源,无机氮在大气中和颗粒物中的浓度均较低.气团起源自陆源但在海上经过长距离的迁移,则无机氮在大气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在颗粒物中的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2.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肪酸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东海赤潮高发区4个站位柱状沉积物,通过GC-MS分析获得脂肪酸的特征信息,结合元素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探讨了调查海区有机碳来源和藻类组成结构的变化在海洋沉积中的记录。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沉积物中脂肪酸呈双峰型分布且偶碳优势明显,呈海陆混合输入特征;硅藻指数指示的硅藻历史变化体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赤潮的增加趋势;在物源指示方面,调查海区自生生物源如细菌、海洋微藻等是沉积物中脂肪酸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大于75%;长江口泥质区中藻源脂肪酸的贡献约占62%,大于闽浙沿岸泥质区,但在高沉积速率的内陆架区域,脂肪酸未能很好反映陆源有机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73.
探讨了海洋中常见药残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恶唑(SMX)对球形棕囊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这两种磺胺药物浓度大于20 mg/L时,球形棕囊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明显被抑制;SD和SMX对球形棕囊藻半数生长影响的浓度(EC50)分别为60~80 mg/L和20~40 mg/L;SD和SMX对东海原甲藻半数生长影响的浓度分别为20~40 mg/L和40~60 mg/L;两种藻培养96 h时扫描电镜观察,均显示高浓度下藻细胞膜严重破损,说明磺胺药物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EC50对比表明球形棕囊藻对SD的耐受性强于SMX,而东海原甲藻对SMX的耐受性强于SD。两种藻对药残的耐受性明显强于其他藻种,在高浓度药残环境中占据生存优势。通过这项研究,试图探讨磺胺药物对河口及近海养殖区赤潮频发和赤潮消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黄备  邵君波  魏娜  王益鸣 《生态环境》2014,(9):1457-1462
为准确掌握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情况,深入了解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时和未发生时的生态环境条件,根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对东海近岸海域常年的监测结果,选定从杭州湾外侧向南到温州南麂列岛的东海近岸海域为赤潮高发区,开展生态环境研究.2014 年4 月和5 月利用专业海洋调查船,按《海洋监测规范》对东海赤潮高发海域进行了二次综合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结果发现调查海域氮、磷营养盐含量普遍较高,4 月研究海域无机氮均值为0.406 mg·L^-1,活性磷酸盐均值0.013 mg·L^-1;5 月无机氮均值0.244 mg·L^-1,活性磷酸盐均值0.004 mg·L^-1.大多数样品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尤其是4 月91.7%的样品超-类海水标准,5 月也有35.7%样品超-类海水标准.硝酸盐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2014 年5 月调查期间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赤潮原因种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细胞密度平均在107/L 以上.分析赤潮发生前后的水环境变化,5 月调查海域海水温度有较大上升,各海域水温均超过了20 ℃,海域平均温度从4 月的15.9 ℃上升到5 月的21.9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营养盐浓度普遍较高的调查海域,水温上升是引发赤潮的关键因素.使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 发现赤潮藻类的细胞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和无机氮存在着显著负相关(P〈0.05).另外本次调查还发现,大面积东海原甲藻赤潮暴发后,活性磷酸盐被大量消耗.综合目前有关东海原甲藻赤潮期间对活性磷酸盐的吸收动力学研究,发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5.
为探究海洋中一氧化碳(CO)的排放对全球碳循环的意义,于2019年冬季采用顶空法对黄海和东海CO的分布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气中CO的体积分数为239×10-9~941×10-9,平均值为(588±155)×10-9.大气中CO体积分数最高值出现在北黄海近岸站位,最低值出现在东海南部,整体呈现黄海高、东海低的特点,且表现出明显的由近岸向外海降低趋势.表层海水CO浓度为0.39~2.80 nmol·L-1,平均值为(1.23±0.45) nmol·L-1.表层海水CO浓度高值区出现在东海东部,低值区出现在东海南部,受太阳光辐射和水团影响较大.CO的垂直分布上,浓度最大值一般出现在表层,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海水中过饱和系数α为0.99~8.67,平均值为2.61±1.42.CO海-气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05~41.38 nmol·m-2·h-1,平均值为(9.80±9.70) nmol·m-2·h-1.表层海水中CO浓度大多是过饱和的,表明冬季黄海和东海是其上方大气的源.这些数据对于估算全球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胡佶  张传松  王修林  王江涛 《环境科学》2007,28(7):1442-1448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现场研究了3~5月东海硅藻赤潮发生前后10个站位的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交换,并应用连续函数拟合法计算了营养盐的界面交换速率.结果显示,NO-3-N在赤潮前向沉积物中汇聚[-1.33~-0.68 mmol/(m2·d)],赤潮后却基本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0.69~0.82 mmol/(m2·d)].NH+4-N在赤潮前后大都从沉积物中释放[-0.65~1.46 mmol/(m2·d)],赤潮后释放速率小于赤潮前.NO-2-N赤潮前后除Zc17站外都向沉积物中汇聚[-0.09~0.05 mmol/(m2·d)],赤潮后汇聚速率稍高.SiO2-3-Si在所有站位都由沉积物向海水释放[0.85~9.23 mmol/(m2·d)],其赤潮后速率高于赤潮前.PO3-4-P在赤潮前向沉积物中汇聚[-0.06~-0.01 mmol/(m2·d)],在赤潮后却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0~1.26 mmol/(m2·d)].NO-3-N和PO3-4-P向东海近海沉积物的汇聚在春季不利于硅藻赤潮的暴发,但其在硅藻赤潮暴发后从沉积物的大量释放为后面紧接的大面积甲藻赤潮的暴发提供了重要的营养物质补充.  相似文献   
77.
2001年4月17日清晨,长江口外的东海面上大雾弥漫.海上东南风转偏南风4至5级,阵风6级。由于雾大,海面上能见度极低,可视距离在200m左右。上午8时,海面上雾气愈来愈浓。然而,正在海上航行的两艘货轮对眼前的浓雾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船舶没有减速,危险接近,顷刻间一声轰响,两船相撞……我国历史上最大最严重的化学品污染事故发生了。  相似文献   
78.
根据1988-1991年对东海近岸海域的长江口、杭州湾口、舟山海区及福建沿海等海域海水监测的结果可以表明:^238U平均值在23-44mBq/L之间,总β平均值在97-107mBq/L之间,1991年两者都呈下降趋势。^90Sr的平均值波动于1.3~5.3mBq/L之间,但长江入海口处含量偏高。其它沿岸站位呈缓慢下降趋势。^137Cs含量基本稳定在2.6~4.8mBq/L之间,处于河口区站位者含低  相似文献   
79.
台湾含金斑岩铜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省主要金属矿产为金和铜 ,本文只介绍斑岩铜矿。为了解台湾斑岩铜矿产出的地质背景 ,本文简要分析了台湾地区的地质概况 ,以及台湾斑岩铜矿与环太平洋带其他同类型铜矿床的对比情况。台湾斑岩铜矿主要产在台湾省东部海岸山脉及临近的小岛上。最大的铜矿床为奇美铜矿 ,已达特大型规模。斑岩铜矿的出现与欧亚、太平洋两大板块碰撞有密切关系。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奇美铜矿床产出的时代、岩石、围岩蚀变及矿体分布特征 ,同时还简要介绍了台湾东海岸的都峦山及兰屿岛斑岩铜矿矿化情况。  相似文献   
80.
利用船基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光照与东海近海春夏季均能发生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Iopt)随水温(t)的增加呈"慢升快降"的不对称"倒V"形变化特征,在25℃左右Iopt最大,为121.6 W·m-2, Iopt-t中曲线符合Blanchard方程;由东海海表水温计算的中肋骨条藻Iopt的季节变化特征与东海海面光照强度、海水透明度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R2=0.907±0.115, P<0.001),且滞后于海面光照强度2个月左右,这使春夏季海水中光照最适宜生长的水层均为全年最厚(6m左右).可见,中肋骨条藻对光照的适应性很强,海区海水光照的适宜性是春夏季均能形成大规模中肋骨条藻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