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0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30篇
安全科学   366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973篇
基础理论   79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利用球形发展火焰研究了常温常压下不同当量比,不同相态时2,5-二甲基呋喃-空气的层流燃烧速度和马克斯坦长度,分析了火焰拉伸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2,5-二甲基呋喃-空气混合气的马克斯坦长度减少,火焰的稳定性减弱。并且分别计算出当量比为1.25和1.5的层流燃烧速度,分别为:1.189m/s,1.135m/s.。对于同一当量比1.5的情况下,不同相态的2,5-二甲基呋喃-空气混合物,在相同时刻的气液两相混合物的火焰半径已经拉伸火焰传播速度远远大于纯气相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962.
二次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样中Cd、Ni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二次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即双峰双波长法和系数补偿法)同时测定水样中的Cd和Ni。实验结果表明,以5-Br—PADAP为显色剂,Cd和Ni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544.8nm和559.2nm,最小吸收峰均为430nm;Cd、Ni的线性范围为0.04—0.64mg/L。本方法的灵敏度同单波长法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应用于合成水样和电镀废水样中Cd、Ni的测定,均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3.
为研究狭长管道油气爆炸流场分布特征规律,搭建了狭长管道油气爆炸实验系统 ,并在狭长密闭管道中进行了油气爆炸实验。通过采集爆炸超压值和火焰强度值并进行 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随着初始油气体积分数的增大,管道沿线最大爆炸超压值和升压 速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75%时达到最大,并且初始油气体积分数越接近 1.75%,升压速率增大越快;根据管道沿线最大超压分布规律可将初始油气体积分数分 为1.25%~1.55%、1.55%~2.20%、2.20%~2.65%3个部分;管道末端出现二次爆炸现象,爆 炸超压变化曲线可分为点火延迟、一次爆炸、二次爆炸、振荡衰减4个阶段;火焰持续 时间随油气体积分数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油气体积分数为1.75%时火焰持续时间最短 。  相似文献   
964.
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于2013年和2014年的8月对南京市区大气中VOCs进行观测,结果表明,VOCs的浓度分别为51.73×10-9和77.47×10-9.利用OH消耗速率(LOH)有效评估VOCs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烯烃和芳香烃是这2年夏季南京市大气VOCs中对LOH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用FAC法估算南京SOA生成潜势,得到2013和2014年夏季SOA浓度分别为1.95μg/m3和1.01μg/m3;烷烃和芳香烃对SOA的生成潜势分别占4.01%、94.8%和4.46%、94.57%.用PMF模型对南京VOC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南京大气VOCs的最大来源为燃料挥发(22.7%)、其次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泄漏(19.5%)、石油化工业(13.5%)、汽车尾气排放(17.7%)、天然源排放(13.4%)和涂料/溶剂的使用(13.2%),而2014年夏季南京大气VOCs的最大来源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泄漏(35.2%)、其次为石油化工业(20.6%)、不完全燃烧(20.5%)、燃料挥发(15.7%)和汽车尾气排放(8.1%).  相似文献   
965.
酚醛树脂生产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废水的毒性高、生物可降解性差,特别含有酚醛类化合物,对生化细菌有强的抑制作用和毒害作用,直接采用生化处理难以运行,必须辅以物理和化学的方法预处理,才能进行生化处理。通过对两个废水处理工艺方案:树脂吸附、电化学氧化和生化组合工艺,二次缩合、电化学氧化和生化组合工艺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推荐废水处理工艺采用二次缩合、电化学氧化和生化处理组合工艺实施工程,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66.
班组长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前沿阵地的管理者,担负着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工作,履行好岗位责任,笔者认为要练好"五勤功":  相似文献   
967.
为了解铵盐在大气中对重污染天气生成的重要作用,于2020年12月26—29日,利用在线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SPAMS)和在线离子色谱(MARGA),对上海浦东新区一次典型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主要与静稳天气下污染物的积聚,尤其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累计效应,以及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过程有关.PM2.5的高污染时段通常伴随着高浓度的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污染过程中NO3-、SO42-、NH4+最大小时质量浓度分别达到62.3、19.3和26.0 μg·m-3.对ns-NH4+(过量铵根离子物质的量浓度)-NO3-之间的回归分析证明,多数情况下浦东大气中氨是富余的.污染高峰时段的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源(36.7%)、扬尘源(24.4%)、二次无机源(15.0%),占比升幅最高的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源.  相似文献   
968.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区域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和成因,本文利用2021年和2022年夏秋季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滨州市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连续观测数据及常规污染物数据,识别对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有显著贡献的VOCs物种并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探讨O3的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地区PM2.5和O3浓度“双高”的大气复合污染主要出现在秋季,夏季东营市和滨州市首要污染物均为O3,距离入海口越远的站点O3超标天占比越高;秋季东营市和滨州市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且超标情况相近.(2)烯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大,优势物种为乙醛;芳香烃对SOA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大,优势物种为1,2,3-三甲苯.(3)东营市夏秋季O3生成均处于VOCs...  相似文献   
969.
万松  李永峰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7):2027-2032
以2-CSTRs(连续流搅拌釜式反应器)两相厌氧消化系统的能量转化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氢气、乙醇及甲烷为目标产物,在不同有机负荷下,通过控制反应参数使产氢相反应器内部环境呈现乙醇型发酵状态,并将产氢相出水经回收乙醇后作为产甲烷相反应基质,研究在不同乙醇回收率下2-CSTRs两相厌氧消化系统产能效率.结果表明:当乙醇回收率在0~50%范围内时,系统产能率、能量转化率及基质降解率随乙醇回收率的增加而增加.当乙醇回收率控制在50%时系统可获得最佳运行结果,与未回收乙醇时相比,系统的日产能率平均高约32.63%,能量转化率平均高约17.53%,基质降解率平均高约12.85%.  相似文献   
970.
李强  赵越  田雪  熊思  卢晓维  林爱军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1917-1922
为降低PAHs对微生物的毒性,促进PAHs的降解,采用TPPB技术(two-phase patitioning bioreactor,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对芘进行降解,研究了不同有机相(硅油、十二烷、十一醇、癸烷、十六烷、十八烷)、ρ(芘)、φ(有机相)和扰动速率对芘降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φ(有机相)为10.0%、ρ(芘)为100~1 000 mg/L时,T0(纯水相)及T1(水-硅油)、T2(水-癸烷)、T3(水-十二烷)、T4(水-十一醇)、T5(水-十六烷)和T6(水-十八烷)体系中芘的降解率分别为92.5%~13.9%、69.3%~20.1%、79.6%~23.3%、81.9%~26.9%、86.7%~28.1%、87.7%~34.1%、89.6%~27.4%. ρ(芘)较低时,TPPB抑制了芘的降解;ρ(芘)较高时,TPPB则能促进芘的降解. 6种有机相中,十六烷对芘降解的促进效果最优. 最优φ(有机相)的确定和ρ(芘)有关,ρ(芘)为200 mg/L时,最优φ(十八烷)、φ(十六烷)、φ(十一醇)分别为5.0%、2.5%和5.0%;ρ(芘)为1 000 mg/L时,其均为20.0%. 液体扰动速率的提高能促进芘的降解,液体扰动速率为50~200 r/min时,T6和T5体系中的芘的降解率分别为50.1%~75.6%和54.1%~79.1%. 研究显示,TPPB技术是一种潜在治理高浓度PAHs污染的有效途径,TPPB的优化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