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5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7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108篇 |
综合类 | 457篇 |
基础理论 | 53篇 |
污染及防治 | 58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30篇 |
灾害及防治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京、津、冀、豫的用水安全。为了揭示丹江流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基于SWAT模型,结合了2000、2008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8~2018年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丹江流域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 400.98 km2,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938.20、400.04、43.53和12.44 km2;(2)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用地、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减少。整体而言,相较于2000情景年,2008情景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0.27亿m3(-2.16%)、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1.19万t(-6.74%);相较于2008情景年,2018情景年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1.68亿m3(-13.73%)、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8.97万t(-54.46%);(3)丹江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呈现... 相似文献
12.
13.
在中缅边境的茂密森林里,生活着一群野生亚洲象,而头象库恩和它的五位伙伴在此繁衍生息,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然而,幸福往往很短暂,库恩不知道它和伙伴们即将面临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6):41
国家首个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落户桐庐,该项目由中日合资,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将与2012年春投入运行,年拆解、回收废旧家电将达到百万台。 相似文献
15.
16.
中低温厌氧处理城市污水污泥颗粒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径比为3:1的UASB反应器分别在35℃和室温条件下处理模拟城市污水,研究了污泥的颗粒化过程.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浓度下形成的颗粒污泥的特征.水温为9~25℃,进水浓度为100~200 mg COD/L,水力上流速度(Vup)在0.013~0.11 m/h的4^#UASB反应器在60 d内在形成了成熟的颗粒污泥.研究表明,进水中低的有机物浓度,低的Ca^2+、Mg^2+浓度和低的Vup没有抑制颗粒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18.
有机废物产量巨大,具备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潜力。以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为底物,通过链延长工艺生产中链脂肪酸,可有效提升产物的经济价值,因而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有机废物资源化方法。梳理了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链延长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有机废物在厌氧发酵链延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学术界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混合有机废物作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可以实现氮源和碳源的相互补充,其获得的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更高,这对后续的链延长产中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该企业用水情况的全面调查分析,提出组建工业中水网,提高工业用水回用率的设想,并通过实施和运行分析验证,实现了年节水700,000m^3、工业用水回用率从55%提高到89%的行业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考察系统负荷(以COD计)为11.36 g·(L·d)-1时,6种不同进料频率下,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中温厌氧共发酵过程中产气量、气体组分、SCOD、pH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变化,旨在明确进料频率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单一VFA的产甲烷动力学特性,探明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结果表明,进料频率较高时,进料周期内系统的气体组分、SCOD和pH无明显变化,产气量呈线性增长,且基本无VFA积累。随着进料频率降低,进料初期过快的水解酸化导致SCOD和VFAs浓度呈现明显的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从而导致pH和甲烷含量波动明显。当进料频率为1 次·d-1时,系统中pH降至7.5,甲烷含量降至45.4%,丙酸占总有机酸的比例最高可达87.9%。相比乙酸而言,丙酸在甲烷化过程中存在的延滞期(1.21 h)及较低的甲烷化速率(5.01 mL·h-1)可能是导致存在丙酸积累的低频进料系统中稳定性较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