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93篇
安全科学   28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137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8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基于环境效应的土壤重金属临界负荷制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施亚星  吴绍华  周生路  王春辉  陈浩 《环境科学》2015,36(12):4600-4608
我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与管理变得尤其重要.临界负荷是重金属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用来防范重金属污染危害的发生.本文基于现状平衡、水环境效应以及健康风险这3种情形,采用稳态质量平衡模型,分别计算Cd、Cu、Pb和Zn元素在不同效应水平下的临界负荷值并进行制图,分析重金属临界负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长三角地区和中国的农田重金属输入通量,估算出超临界负荷的面积比例.结果表明,Cd的临界负荷值最小,Pb次之,Cu和Zn较大.研究区内各元素的临界负荷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高值区零散地分布于城市东部与西南部,农田以中值区和中高值区为主.与通量监测数据比较发现,各重金属元素均出现超临界负荷现象,其中研究区90%以上面积的Pb、Zn元素均超出不同效应下的临界负荷,Cd元素主要在现状平衡与健康风险下出现超临界负荷,Cu元素在现状平衡与水环境效应下出现大面积超临界负荷.本文研究的不同效应水平下的重金属临界负荷可以作为重金属排放控制的参考,从而有效地控制重金属的排放来防止重金属污染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2.
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森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具有全世界最大面积的人工林,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林的固碳能力越来越引起关注。研究选择具有长期观测数据的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作为研究区,对比分析了9种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各组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特征(人工林8种,林龄范围为25~32 a: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樟树林、杉木+火力楠林、马尾松+木荷林、木荷林、火力楠林;天然林1种,平均林龄为63 a:红栲+青冈+刨花润楠林)。结果表明:1)磨哨林场生态系统碳密度平均为261.61 t/hm2,固碳能力较高,其中,马尾松+木荷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林两种人工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最高,天然林位于第5位;2)乔木层和土壤层是磨哨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占98.23%,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贡献较小;3)乔木层中树干部分的碳密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根和枝,皮最小;土壤层碳密度及分配比例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 cm碳密度占整个土壤层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693.
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临界负荷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酸沉降临界负荷作为确定陆地生态系统对酸沉玫的容许标准和制定污染控制对策的可行性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预测土壤,水体酸化趋势而开发的酸化模型在临界负荷的计算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临界负荷的概念,意义,使用现状,主要计算模型特点及存在问题。并讨论了模型在中国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94.
湿式烟气脱硫喷淋塔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300MW机组湿法烟气脱硫喷淋塔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通用软件对其内部两相流场进行模拟。气相湍流由标准κ-ε模型描述,喷淋液滴由拉格朗日颗粒轨道模型描述。预测了无喷淋和有喷淋2种条件下的气相湍流流场分布、沿塔高方向不同截面上的气速分布以及喷淋液滴的轨迹。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喷淋液后,出口截面气速分布明显均匀化,其最大值由无喷淋时的12m/s降至6m/s。该最大值出现在靠近塔壁处,是由塔壁附近喷淋密度较低造成的,可通过改进周边喷嘴的布置方式及喷嘴型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95.
江苏省太湖应急防控形势及对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8年-2010年来太湖水质状况、蓝藻暴发状况及影响因素、湖泛发生状况及成因、蓝藻生长对湖体水质的影响、蓝藻与湖泛对饮用水安全影响进行了研究.简述了环保、建设、水利、气象、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部门和单位,在监测预警、供水保障、调水引流、打捞蓝藻、生态清淤、控源截污、人工增雨、统筹协调等方面团结协作、多措并...  相似文献   
696.
通过室内试验获得了海相结构性软黏土的初始屈服面;考虑不同埋深处地基土的初始结构屈服面之间的相似性规律,应用结构性本构模型,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海相软黏土地基土体屈服与地基沉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性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海相结构性软黏土地基的沉降变形;结构性土地基的土体屈服是由浅及深逐步发展的,虽然存在低荷载时沉降小、高荷载时沉降大且呈非线性增大的现象,但这是渐变的过程,沉降量—时间—填土高度曲线上不能确定显著的转折点,通过观察沉降曲线的转折点来确定临界填土高度的方法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97.
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孔压增长规律是土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笔者在给定相对密度、均等固结条件下饱和南京细砂的不排水等幅循环三轴试验结果建立的孔压增量模型,进一步进行了不同相对密度、不同固结比务件下饱和南京细砂的不排水等幅循环三轴试验,将上述均等固结的孔压增量模型拓展为适用于不同相对密度、均等和非均等固结条件的孔压增量模型。采用拓展后的孔压增量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通过该孔压增量模型预测验证试验的孔压与验证试验测试的孔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孔压增量模型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698.
再生骨料基本性质及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系统研究了废弃混凝土经破碎、分级、清洗后得到的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质,揭示了再生骨料较天然花岗岩骨料密度小、空隙率大、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大及压碎指标大等特点。同时还讨论了再生骨料对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再生骨料将使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但粘聚性和保水性较好,使硬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699.
种植密度和降水对冬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和探讨N2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原因,于1999~2000年小麦生长季在南京市郊江宁县进行了不同播种量(0.90、180和270kg/hm^2)和大田试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下,播种~越冬阶段的N2O排放不受播种量的影响,近青~成熟阶段的N2O排放通量与播种量成正比,裸地条件下的N2O排放与播量为90kg/hm^2下的排放无明显差异,造成该生长季内N2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返表~成熟阶段的N2O排放通量随观测日前6d的加权平均降水解呈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700.
江西省2001-2005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及 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利用"十五"期间(2001-2005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根据优势树种生物量扩展方程,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江西省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为263.87 Tg C(1 Tg C=106 t),其中林分碳储量为214.70 Tg C。在11个地市中,赣州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为70.11 Tg C,其次是吉安市、上饶市和宜春市。江西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26.27 t/hm2,林分平均碳密度为27.20 t/hm2,各地市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景德镇市最大,为31.65 t/hm2,其次为宜春市、吉安市和鹰潭市。各森林类型中,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碳储量最大,为73.77 Tg C,占江西省林分碳储量的34.36%;硬阔林的碳密度大于其他类型森林,为42.64 t/hm2,是江西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1.5倍多。幼、中龄林的碳储量占全省林分碳储量的81.95%,碳密度随着龄级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