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329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71.
BP神经网络平衡岬湾岸线形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平衡岬湾岸线形态模型。归纳了运用该模型判断岸线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别方法,对巴西南部的Taquaras-Taquarin海湾稳定形态进行验证,验证效果较好。采用人工岬角设计案例,对比了该模型与抛物线模型,结果显示在岬头处BP神经网络平衡岬湾平面曲线形态模型与岸线拟合效果更好,且模型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372.
本研究对洋浦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累积趋势、富集状况、来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洋浦湾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r、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1.9±6.8、48.8±27.3、22.6±6.2、33.7±23.3、5.17±2.20、0.035±0.022、0.055±0.034、549.80±392.80、300.72±175.79 μg/g和0.62±0.62%。Cr、As、Hg和TP四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在外湾高于内湾。大多数元素含量在洋浦湾外湾、北岸和东南岸春江口较高,但在内湾西南岸存在重或严重富集。主成分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OC、TP和Hg含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洋浦湾现代沉积速率约为0.58~1.18 cm/a。TN、TP、Hg、TOC和Cu等元素约从上世纪50年代或80年代开始在沉积物中出现富集趋势,主要与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研究区陆域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的向海排污的增加有关。根据估算,洋浦湾七种重金属的沉积通量约为1 100 mg/(m2·a),TOC、TN和TP的沉积通量约为130 mg/(m2·a)。洋浦湾沉积物质量整体较好,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较低,但需警惕并防控As、TOC和Hg等元素的污染,避免它们在沉积物中的持续累积以及可能引起的负面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373.
以厦门湾为研究区域,借鉴相对风险模型评价海洋塑料垃圾对中华白海豚可能产生的摄食风险.以4类不同尺寸的海洋塑料垃圾作为风险源、以中华白海豚作为风险受体,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评价和量化厦门湾摄食性塑料垃圾对该区域中华白海豚的风险及其时空分布.识别高风险的塑料垃圾类型、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季节.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海洋塑料垃圾对中华白海豚构成的潜在生态风险不同,其中小型和中型垃圾的风险较高.塑料垃圾对中华白海豚的生态风险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夏季和冬季是风险高值相对集中的季节,夏季的高风险主要是因为受到台风和旅游业等影响造成海洋垃圾源强较高,冬季的高风险则与中华白海豚在此季节最为活跃有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塑料垃圾和中华白海豚密度分布重叠较高的位置,夏季的高风险区域分布于大嶝以及九龙江口的鸡屿附近海域,冬季的高风险区域分布于西海域以南水域和九龙江口的鸡屿附近水域.研究成果可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74.
刘璐  李艳  孙萍  王宗灵  辛明 《海洋环境科学》2020,39(5):776-784, 790
2013—2014年在钦州湾外湾海域共进行了4次现场调查,研究了水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1属148种(包括变型和变种),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优势种仅在2014年12月为定鞭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他航次均为多种硅藻,并多为广温性种。不同站位、不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和细胞丰度差异明显。除2014年12月,其他3个航次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2014年12月钦州湾爆发棕囊藻赤潮,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造成影响。使用PRIMER 6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表明,4个航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丰度在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与氮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2014年4月也体现出与无机磷较好的相关性;温度、盐度与丰度相关性主要体现在2014年8月。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375.
本研究于2018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对梅山湾水质进行监测,并对梅山湾水体中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O3-N是DIN的主要成分,占比为68.25%~98.21%。冬、春和秋季DIN和PO4-P浓度均值均高于夏季,夏季的SiO3-Si则高于其他季节。除夏季外,冬、春和秋季的部分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a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不同季节梅山湾的营养盐不仅受浮游植物的消耗影响,还与外源输入及环境介质的释放相关。除夏季外,其他3个季节盲肠段的PO4-P浓度均值高于湾内,由北堤向南堤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春季和夏季,盲肠段的SiO3-Si比湾内低,与秋、冬季相反。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盲肠段主要为中度污染,湾内主要为轻度污染,夏季则相反;潜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盲肠段主要为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以及贫营养,湾内主要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和磷限制富营养。  相似文献   
376.
株洲市霞湾污水处理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株洲市霞湾污水处理厂是为保护湘江而建的工程,设计规模为10万m^3/d,根据污水水质及排放要求,处理工艺采用了不设初沉池的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泥处理采用了不经消化直接脱水工艺。介绍各处理单元的主要设计参数和所选用设备的技术对参数。  相似文献   
377.
柘林湾是广东省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湾之一,为了解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累积及其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于2008年1月在柘林湾海域采集了5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和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中的总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含量分布、累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平均含量为0.0645μg·g-1,径流输入是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柱状沉积物表层部分总汞含量相对较低,但不同采样区域柱样中总汞含量的垂直分布却有着显著的差异,网箱养殖区主要是由于汞近40年来来源变小导致沉积物表层部分中的总汞含量较底层低,而贝类养殖区则由于沉积后的再迁移作用使汞在氧化还原边界层富集累积;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此次调查的沉积物中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的评价表明,汞虽对底栖生物基本无负面效应,但其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达到了中等水平,尤其是养殖区2号站位28~36cm、4号站位20~32cm和48~56cm以及6号站位36~56cm柱样中的汞甚至达到了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因此,养殖区次表层沉积物中较高含量的汞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78.
福建牙城湾海水、沉积物的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5年10月首次调查了福建牙城湾海域水体及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海水中主要超标污染物为PO4-P和DIN,其含量范围分别为0.029~0.037 mg/L和0.270~0.510 mg/L,其它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中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海洋沉积物质量>的一类标准,其中Hg、Pb、Cu和Cd等四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91×10-6、39.7×10-6、29.3×10-6和0.118 ×10-6,有机物和硫化物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41×10-2和207 ×10-6.湾水水体已达到富营养状态,且N为限制因子.此外,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他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9.
通过对钦州湾1983~2003年10个航次调查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该湾溶解氧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a来该湾水体中的DO含量变化并不大,所有航次均在一类海水标准范围内,以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季较低的特征出现;O2%的变化与DO相一致.但由于浮游植物在海湾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正、反两方面的角色,从而使DO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作为温盐函数的DO,与水温之间却多以显著正相关出现,与盐度则多以显著负相关出现,与pH、COD、浮游植物(或chl.a)和N、P、Si的相关性,却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O2%的相关变化与DO不尽一致.但总的说来,浮游植物的增氧作用在海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主导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80.
通过对北海湾开发盛期(1995~2004年)10 a间DIN、DIP、Chla.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该湾赤潮形成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该湾赤潮的形成是以高N高P高Chl.a为主要特征,但P是1995年首次发生赤潮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引发赤潮的内因,而N在该年度赤潮形成的过程中却以外因的作用出现,通过内因而引发赤潮;但在该湾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2004年的N已在海湾自身增补作用影响下从1995年的外因向内因位置迈进,与P同时跃居内因地位,赤潮的隐患已呈加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作为诱发该湾赤潮的N、P营养盐,其来源途径并不一致,DIN突出了陆源径流输入的重大影响作用;而DIP则以海湾自身的再生补充为主,其中湾内沉积物中P的聚积及释放作用是引发该湾赤潮的最重要的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