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针对不同浓度聚合物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状液,采用显微镜拍照分析和激光粒度仪两种方法,测试聚合物浓度与粒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油包水型乳状液,当聚合物浓度≤500mg/L时,聚合物浓度越高,乳状液粒径越小。对于水包油型乳状液,当聚合物浓度≤300mg/L时,聚合物浓度越高,乳状液的粒径越大;当聚合物浓度300mg/L时,乳状液的粒径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2.
为脱除焦化废水中的酚,本文研究了新型化学破乳法液膜脱酚的工艺,确定了搅拌塔操作条件,并实际应用于焦化厂含酚废水的处理中,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脱酚效果。  相似文献   
43.
用2,6-二酮吡啶-18-王冠-6(2,6-DKP-18-Crowe-6)、SPAN80、SIOON-Ⅰ(中性油)和CH2Cl4(四氯乙烷)乳状液膜体系,研究了Pb2+的迁移行为。在适宜条件下8min内Pb2+的迁移率达99.5%以上,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金属离子(如Cu2+、Ni2+、Li+、K+、Na+、Ca2+、Mg2+、Ba2+、Sr2+、Fe3+、Al3+、Zn2+、Cd2+和Co2+等),都不被迁移,只有Pb2+能满意的从这些离子中分离出来。该法已成功地用于分离富集、测定水和工业废水中微量铅,相对标准偏差在2.6%以下。结果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44.
用乳状液膜法从镀金废液中回收金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用乳状液膜法从镀金废液中回收金的研究,分析了各种工艺条件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经一级间歇式液膜分离在内水相获得纯度为99.9%的单质金,收率为99.1%,本法具有流程短、速度快和效率高的特点,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乳状液膜吸收有机废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水吸收乙酸丁酯的净化效率,以石油醚作膜相,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T151)、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作乳化剂,制备水相/油相(W/O)型乳状液,作为分散相加入水中形成水相/油相/水相(W/O/W)型乳状液膜,进行了吸收含乙酸丁酯模拟废气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制乳速度、乳水比、表面活性剂用量、废气中乙酸丁酯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液膜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膜体系对乙酸丁酯的吸收效率较高,在搅拌转速为400r/min,V(石油醚)∶V(水)为1∶1,w(T151)和w(T155)分别为6%和4%,V(乳化剂)∶V(水)为1∶4条件下制备的乳状液膜稳定性较好,且对乙酸丁酯废气吸收效率最高,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6.
红球菌PR-1菌株破乳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挺  梁凤来  奚艳伟  刘如林 《环境科学》2006,27(6):1191-1196
利用乳化剂Span 80配制出一种稳定的煤油-水乳浊液作为模型乳浊液,进而从大港油田废水中筛选出1株破乳能力较强的红球菌PR-1.该菌株培养液在55℃下8h可以使模型乳浊液完全破乳,且在实验条件下比化学破乳剂DGF-01具有更强的破乳活性.研究发现,乳浊液的破乳为线性增长过程,冻融和高压灭菌对其破乳能力没有影响,菌体细胞是破乳的主要活性成分,经超声波破碎及有机溶剂处理后其破乳活性显著降低.菌体表面有很强的疏水性,其对烃的粘附率为84%,碳链长度范围在C27~C54的枝菌酸类物质是保持菌体细胞完整性和疏水性的关键,其对细胞的破乳活性也至关重要.PR-1菌株发酵液用于原油乳状液的破乳具有操作方便,破乳率高,应用面广,无毒无害等优点,且能完全脱出J9-19原油乳状液中的水,因此可作为原油乳状液或油田采出水的破乳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