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9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712篇
安全科学   403篇
废物处理   132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1677篇
基础理论   286篇
污染及防治   236篇
评价与监测   161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8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采用Na BH4还原法将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镀铜废液中的Cu~(2+)制备成纳米铜粉,并采用聚丙烯酰胺(PAM)对还原反应后的废液进行絮凝处理。研究了n(Cu~(2+))∶n(Na BH4)、还原反应温度、还原反应时间及PAM添加量对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的影响,并对回收的纳米铜粉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n(Cu~(2+))∶n(Na BH4)=4∶6、还原反应温度为50℃、还原反应时间为2 h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低至1.1 mg/L,Cu~(2+)还原率达99.99%;可获得粒径为20~45 nm的近球型、高纯度、由多晶组成的纳米铜粉;当PAM添加量为10 mg/L时,废液中剩余Cu~(2+)质量浓度降至0.35 mg/L以下,达到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小于0.5 mg/L)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2.
1—2-7-三氨基-8-羟基-3—6-萘二磺酸(TAHNDS)作为偶氮染料的脱色产物很难被常规的厌氧-好氧染料废水处理工艺所去除。研究了未经驯化的活性污泥对TAHNDS的缺氧转化效果。结果表明,只有在特定的缺氧条件下(ORP在-50~-150mV之间),TAHNDS才能被活性污泥所降解转化。当浓度在10—80mg/L范围内,TAHNDS可在72h内转化93%以上。加入100mg/L的硝酸盐和0.64mmol/L的氧化还原介体蒽醌-2-磺酸钠(AQS)可将40mg/L的TAHNDS的转化时间从84h缩短到36h。光谱及HPLC—MS分析表明,TAHNDS在缺氧条件下主要是通过脱氨基和脱磺酸作用生成已知可好氧生物降解的3,5-二氨基4-羟基萘-2-磺酸。因此,缺氧处理有望作为预处理工艺促进废水中TAHNDS的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233.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从城市群视角出发引入生态位理论,界定生态文明位内涵,构建涵盖社会子系统生态位—经济子系统生态位—资源环境子系统生态位共29项指标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对生态文明位和生态经济指数的二维模型,测算京津冀城市群6个案例城市在2007—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趋势以及地位。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生态文明水平(相对生态文明位)最高,邢台生态文明水平最低,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天津生态文明水平分别排名第2、第3、第4、第5。2007—2011年,北京、承德、邢台生态文明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秦皇岛、石家庄、天津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但生态经济指数测算显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生态资源环境的占用消耗大,承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并基于该二维模型,将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分为4种类型:发展失衡型、相对和谐型、高质量发展型、资源环境优势型,分别确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34.
基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PM2.5、PM2.5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及其重要气态前体物等参数的逐时在线监测结果,揭示当地大气PM2.5中二次无机组分与其气态前体物的相互作用,以及PM2.5理化特性与成因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2.5、PM10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4.2、105.1μg/m3,PM2.5在PM10中所占比例(PM2.5/PM10)平均为61.1%。SO2-4、NO-3、NH+4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6、9.0、10.2μg/m3,3者之和(SNA)占PM2.5的比例(SNA/PM2.5)平均为55.8%,体现了二次转化对珠三角地区PM2.5污染的重要影响;不同季节,SNA/PM2.5为46.0%~64.3%,夏季最低,冬季最高,其中SO2-4、NH+4对PM2.5的贡献相对稳定,NO-3贡献的季节差异较大;秋、冬季各项观测参数浓度的日变化规律相对明显,夏季除HNO3和NH3外,多项观测参数在低浓度水平波动,日变化规律不明显;珠三角大气中具有足量气态NH3以中和硫酸盐和硝酸盐,PM2.5中NH+4、SO2-4、NO-3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本研究站点夏季的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均高于广州市,这充分体现了该站点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35.
对Mn/γ-Al2O3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头孢合成废水的催化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Mn(NO32溶液为浸渍液,Mn/γ-Al2O3催化剂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0 mol/L、浸渍时间9 h、焙烧温度400 ℃、焙烧时间2 h;在反应时间为30 min、废水pH为9.0、臭氧通量为4.6 mg/min、催化剂加入量为5 g/L的条件下,当进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分别为220~250 mg/L,8~10 mg/L,10~12 mg/L和60~70倍时,出水COD、BOD5、ρ(氨氮)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30%,33%和93%,出水水质满足GB 21904—2008《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6.
氨基膦酸树脂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性重金属螯合树脂,对水中的Pb(Ⅱ)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分离去除能力,但吸附Pb(Ⅱ)后的树脂再生较为困难。系统研究了盐酸脱附Pb(Ⅱ)-负载氨基膦酸树脂D860的基本性能,优化了基本脱附参数。实验表明,采用盐酸作为脱附剂具有较为良好的脱附效果,10%吸附量树脂脱附反应平衡较快仅需10 min,脱附本身受Pb(Ⅱ)在盐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影响显著。脱附流速从1 BV/h升高到5 BV/h,脱附效果受到的影响很小。升高温度可以提高PbCl2溶解度,进而提高脱附效率。固定床脱附采用1.0 mol/L盐酸,在1 BV/h和303 K条件下,仅需7 BV脱附剂即可实现较高的脱附效率。  相似文献   
237.
绿缘往事     
高桦 《绿叶》2012,(5):7-12
每当我看到《绿叶》杂志,就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情,《绿叶》已经20岁了。经过20个春秋走到了今天,她有了新的面貌,近几年改版为思想理论刊物,发表的很多理论文章都非常精彩,我喜欢,我支持。有些理论文章虽然我不甚懂,尽管我年愈古稀,但我还是要学习,要提高。  相似文献   
238.
多点进水和多重回流成为提高活性污泥工艺去除污染物能力的常用方法,这导致活性污泥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对工艺进行模拟计算时,由于模拟池体数量比实际池体数量更多,流量平衡较为困难。根据工艺流程特征提出了主流线、副流线等概念,结合流量分配比、循环流量等参数,利用二维表进行流量平衡计算,简捷明了,便于检验,大大提高了进行流量平衡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239.
基于双层优化模型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耦合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新时期我国实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约束条件,将流域初始取水权与排污权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主从递阶思想,构建流域初始二维水权耦合配置的双层优化模型,实现流域初始取水权与排污权在不同区域及其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从经济角度体现流域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社会角度体现流域内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从生态角度体现流域允许最大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严格控制。最终,实现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目标的集成化,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相统一,提高流域内不同区域不同用水部门的用水效率、水污染物排放绩效,消除流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水污染物排放冲突。并基于交互式决策理论,提出基于满意度的主从递阶交互式迭代算法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模型进行求解。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0.
简要阐述了旋转电极式电除尘器的原理、结构、应用及特点,并总结出其除尘效率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次扬尘,显著降低电除尘器出口排放浓度,对高比电阻粉尘有很好的收尘效果。与其他除尘器比较,旋转电极式电除尘器节省场地、空间和能源,性价比高,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