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817篇
安全科学   300篇
废物处理   126篇
环保管理   129篇
综合类   1600篇
基础理论   383篇
污染及防治   376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盐度对细菌菌株降解苯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处理苯酚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到四株苯酚降解优势细菌菌株JHCFS1,JHCFS2,JHCFS3与JHCFS4,通过四株细菌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苯酚降解率表明,随着盐浓度的逐渐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大,当NaCl,KCl浓度为4%时,四株细菌降解苯酚均受到显著抑制。苯酚浓度为1000mg/L,NaCl浓度为3%时,JHCFS2的降解率最高为83%,JHCFS4的降解率最低为47.20%;KCl浓度为3%时,JHCFS2的降解率最高为99%,JHCFS4的降解率最低为48%,表明四株菌在盐浓度(NaCl,KCl)低于3%的条件下可正常降解苯酚。通过对四株菌的16S rRNA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在NCBI进行BLAST获得同源性序列,利用Clustalx1.8软件和MEGA4.0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将菌株JHCFS1,JHCFS2,JHCFS3与JHCFS4(GenBank收录号:FJ455076,FJ455077,FJ458437与FJ458438)分别归为Bacillus simplex,Bacillus cereus,Bacillus pumilus与Bacillus cibi,为降解苯酚提供了微生物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972.
PW_(12)/SiO_2光催化降解水中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H3PW12O40催化剂,并采用红外光谱、XRD及BET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对水中苯酚的光催化降解性。讨论了负载催化剂用量、光照时间对苯酚和TOC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W12/SiO2负载型催化剂用量为3g/L,光照6h,10mg/L苯酚水溶液中苯酚去除率为93.06%,TOC去除率为73.20%。PW12/SiO2多相光催化10mg/L苯酚水溶液降解反应和苯酚水溶液直接光解反应均为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973.
包埋活性炭聚氨酯软泡去除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Pu-Ac吸附剂进行吸附苯酚实验,Pu-Ac吸附剂吸附25mg/L苯酚溶液时确定平衡吸附时间为12h;当pH值在6~7范围内,溶液呈弱酸性时对苯酚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Pu-Ac吸附剂对腐殖酸的吸附去除率低于粉末活性炭;水体中含有的细颗粒泥沙含沙量在0.1~10kg/m3范围内对苯酚的吸附效果基本没有影响;Pu-Ac吸附剂经NaOH强碱溶液再生后,对苯酚的去除率保持在70%左右,可以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974.
万军 《世界环境》2010,(6):16-17
<正>近40年来,中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伴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孕育起步、尝试、发展、完善提高、约束转变等五个阶段,逐渐成为传统八项环境制度的龙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首次由国务院  相似文献   
975.
硅橡胶平板复合膜萃取处理含酚废水的分离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一种新的硅橡胶平板复合膜[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聚偏氟乙烯 (PVDF)]处理含酚废水,考察了流量、萃取液pH 值、料液浓度、系统温度、盐离子浓度对总传质系数(Kov)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料液流量增加,Kov 增大,当料液流量>400mL/min 时,Kov 基本不变;当萃取液pH 值>11 时,增大pH 值对Kov 影响不大, 当pH 值为12.5~13.0 时,萃取液浓度变化对Kov 无影响;料液浓度增加,使传质动力增强,从而加强了传质,但当料液浓度达到5g/L 时,Kov与其初始浓度无关; Kov随液相温度增加而线性增大; 离子强度改变了苯酚在相间的分配系数,影响传质过程.  相似文献   
976.
提出了一种强化薄膜浆态反应器的新型反应器——旋转薄膜式光催化反应器(RFFS)。以苯酚为模拟有机污染物,以商品的Degussa P25为光催化剂,首先研究了RFFS反应器的性能,然后与常规的鼓泡式光催化反应器进行了光催化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RFFS反应器形成的旋转浆态薄膜扩大了与空气和光源的接触面积,强化了光催化体系的传质,提高了体系中催化剂对光能的利用率,并且能够在较高光催化剂浓度的条件下运行。在苯酚初始浓度为30mg/L,催化剂投加量为3.0g/L,通气气速1.0L/min,浆料循环流量为3.3L/min,光距为10cm的条件下,与传统反应器相比,苯酚的催化反应速率提高了1.6倍。  相似文献   
977.
以氨三乙酸(NTA)作为活化剂,在pH=4.74的NaAc—HAc缓冲溶液介质中进行Mn(Ⅱ)催化碘酸钾氧化三溴偶氮氯膦的褪色反应,通过实验确定了该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由此建立了一个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本方法的检测限为2.3&#215;10^-9g/L,测定范围为0~10.0ng/mL。该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用于环境水体试样中痕量锰的测定。  相似文献   
978.
Fe~0催化还原转化水中CCl_4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Fe0表面化学沉积Cu、Ag、Pd、Ni构建了Cu/Fe、Ag/Fe、Pd,Fe、Ni/Fe多种双金属催化还原体系.通过序批实验研究了水体中毒性污染物CCl在Fe0以及上述双金属催化Fe0体系中的还原脱氯.结果表明,CCl4在上述5种Fe0还原体系中都能发生快速还原脱氯反应,Cu、Ag、Pd等催化剂的加入能明显提高反应速率.还原脱氯反应服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Cl4水溶液在Fe0、Cu/Fe、Ag/Fe、Pd/Fe、Ni/Fe 5种还原体系中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39 3、0.092 5、0.158、0.049 6和0.053 3 min-1.使用GC/MS分析了CCl4在各种还原体系中的还原脱氯产物,探讨了水体中CCl4还原脱氯降解的反应途径和可能中间产物.CCL4在不同反应体系中不但反应速率不同而且降解产物也不相同,在Cu/Fe、Ag/Fe体系产物以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为主,而在Pd/Fe体系主要为甲烷.逐步氢解是CCl4在Fe0还原体系中发生还原脱氯反应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79.
为了研究生物滴滤塔去除H2S的生物膜降解机理,采用超声波法剥落滴滤塔内填料上的生物膜,在超声25 min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提取效果;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聚合物多糖时回收率为98.1%,具有较好地稳定性,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980.
Fenton反应是H2O2在Fe^2+催化作用下产生氧自由基并氧化污染物的高效方法。但影响Fenton反应过程H2O2分解及其有效利用率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Fe^2+]要求控制在3mmol/L以上。酚类体系H2O2的有效利用率不受H2O2浓度变化的影响,但受初始COD的影响,一般表现为随COD的增加,H2O2有效利用率迅速增加。当初始COD一定时,H2O2浓度在600mg/L和1800mg/L时,一元酚与二元酚体系的H2O2有效利用率均出现了两个峰值,前者的峰值分别为11.83gCOD/gH2O2和12.99gCOD/gH2O2,后者的峰值分别为9.01和11.95gCOD/gH2O2。而醇类体系H2O2的有效利用率受H2O2浓度的影响较大,但与初始COD的关系不明显。当H2O2浓度低于300mg/L时,乙醇比对照体系H2O2的分解率高1-3%,而有效利用率仅为0.6gCOD/gH2O2;随H2O2用量的继续增加,其有效利用率趋于0gCOD/gH2O2。而二元醇体系H2O2有效利用率与其浓度间呈“倒U”型规律,H2O2低于300mg/L时,其有效利用率仅为1.25gCOD/gH2O2;H2O2浓度在300mg/L~900mg/L之间时,其有效利用率可达8.96gCOD/gH2O2;其后随着H2O2的增加,有效利用率迅速下降到与乙醇体系相当。在混合体系中,醇羟基和酚羟基所占比例对H2O2有效利用率也有显著的影响,当乙醇比例小于60%时,H2O2有效利用率稳定在13.0gCOD/gH2O2;随乙醇比例的增加,其对H2O2的分解抑制效应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H2O2有效利用率也逐渐下降到近于0gCOD/gH2O2,说明这部分H2O2并没有得以有效地分解用于氧化废水中的COD,这在工程实践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