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安全科学   35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45篇
综合类   739篇
基础理论   246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77篇
灾害及防治   10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mobile and reactive organic compounds in eco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soil organic pollutants, nutrient cycling and more importantly global climate change.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were first employed to evaluate DOM redox properties, and spectroscopic approaches were utiliz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concerning it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DOM was extracted from a forest soil profile with five horizons.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more redox-active moieties in the DOM from upper horizons than in that from lower horizons. Cyclic voltammetry further showed that these moieties were reversible in electron transfer. Chronoamperometry was employed to quantify the electron transfer capacity of DOM, including electron acceptor capacity and electron donor capacity, both of which decreased sharply with increasing depth. FT-IR, UV-V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OM from the upper horizons was enriched with aromatic and humic structures while that from the lower horizons was rich in aliphatic carbon, which supported the findings obtained by electrochemical approaches. Electrochemical approaches combined with spectroscopic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 extracted along a forest soil profile.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OM, which can be rapidly and simply obtained,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OM along a soil profile and will aid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geochemical role of DOM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72.
为弥补用发生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评价森林火灾危害程度的不足,在拟定了林火次数比率、森林燃烧率、森林受害面积比率、每起森林火灾平均受害面积、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变异系数、受害森林面积变异系数6个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权重法确定了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单一指标可以从某个方面评价森林火灾危害程度,综合指标则能更好地评价某个区域森林火灾的危害程度,更便于区域间的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73.
因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森林对CO2的固定作用,使林业碳汇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和发展。文章主要围绕森林植被碳汇、土壤碳汇研究现状,森林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以及森林管理与碳汇的关系4个方面对国内外森林碳汇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森林碳汇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4.
王新同 《环境》2011,(6):21-23
当不少同龄人还沉迷在网游、酒吧中时,一位“80后富二代”却怀着泽被生灵的大爱之心,倾尽所有自建野生动物保护站。他长年肩扛探险装备,穿梭在荒野山林间,守护着野生动物,并用镜头记录下它们的美丽瞬间。他曾被猎枪顶住脑袋,也多次遭到森林野兽的袭击……虽几经生死,并花光了11年来所有的积蓄,却矢志不渝地坚守了下来。一位原本生活越优的富家小伙,缘何对“野保”事业情有独钟?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甲  相似文献   
75.
刘珊 《世界环境》2011,(1):22-23
云南红河州是哈尼梯田的"故乡",也是梯田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各族人民倾注了数十代的智慧与心力,历经1300多年开垦而成的生态农业奇观,它不仅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农耕山水画卷,更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和宝贵遗产。在201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哈尼梯田依然保持了青山绿  相似文献   
76.
柏林的名字对我们而言,应该是音译,然而置身于这座城市中,我倒觉得即使用中文为这壅城市取名,叫做柏林也再恰当不过了。柏林,松柏之林,森林中的城市。 飞机飞临柏林上空的时候,已是当地时间晚上十点多钟,透过舷窗往下看,夜幕下的柏林上空像一张巨大的黑天鹅绒上缀满了一颗颗金色的钻石,灿烂壮美。我一下子激动起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快些融入这座城市的冲动。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从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和抗旱指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研究途径,以及人工采取的抗旱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森林植物的抗旱性机理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8.
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是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项重要应对措施,与节能减排相比,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可持续等优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就林业碳汇问题不断达成共识,国际与国内碳汇市场发展迅速。开展碳汇造林不仅有助于我国实现既定的碳减排目标,同时顺应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趋势,有望让造林者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实现经济收益。为了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碳汇造林",本刊特邀请有关专家对森林碳汇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在我国开展碳汇造林工作的意义和前景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79.
正当前雾霾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达了"向雾霾宣战"的决心。李克强表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经过艰苦的努力,一定能战胜雾霾,重现美丽、洁净的蓝天。可是当前却有一些因素在影响着全力治霾,其中之一就是过多的环保评比,过多的环保口号,分散了政府和群众的精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与环保有关的评比和争创有:生态省  相似文献   
80.
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大气界面释汞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森林与大气间汞交换的规律,应用动力学通量箱与Lumex RA 915+测汞仪联用技术,选择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于2011年4月~2012年3月对针阔混交林土/气界面释汞通量进行了为期1 a的连续监测,并考察了各环境因子对土壤释汞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地土壤年平均释汞通量值为(16.82±6.70)ng·(m2·h)-1,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自然背景区;受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变化规律影响,缙云山地区林地土壤释汞通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暖季林地土壤释汞通量[(22.23±13.19)ng·(m2·h)-1]明显高于冷季[(6.01±4.05)ng·(m2·h)-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释汞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和1 d中光照强度变化有密切关系,土温、气温和相对湿度与土壤释汞通量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可能是光照强度与土壤释汞通量相关关系的表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