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6篇 |
免费 | 120篇 |
国内免费 | 23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52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577篇 |
综合类 | 1625篇 |
基础理论 | 221篇 |
污染及防治 | 51篇 |
评价与监测 | 92篇 |
社会与环境 | 335篇 |
灾害及防治 | 2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203篇 |
2012年 | 189篇 |
2011年 | 189篇 |
2010年 | 168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228篇 |
2007年 | 185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Xiuying Zhao Xinming Wang Xiang Ding Quanfu He Zhou Zhang Tengyu Liu Xiaoxin Fu Bo Gao Yunpeng Wang Yanli Zhang Xuejiao Deng Dui W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4,26(1):110-121
Organic acids as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organic aerosol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aerosols' hygroscopic property, but also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new particles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This study reported organic acids including C14–C32fatty acids, C4–C9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in PM2.5collected during winter 2009 at six typical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sit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veraged concentrations of C14–C32fatty acids, aromatic acids and C4– C9 dicarboxylic acids were 157, 72.5 and 50.7 ng/m3, respectively. They totally accounted for 1.7% of measured organic carbon. C20–C32fatty acids mainly deriving from higher plant wax show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t the upwind rural site with more vegetation around, while C14–C18fatty acids were more abundant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and 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except 1,4-phthalic acid peaked at the downwind rural site. Succinic and azelaic acid were the most abundant among C4–C9dicarboxylic acids, and 1,2-phthalic and 1,4-phthalic acid were dominant aromatic acids. 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exhibited significant mutual correlations except for 1,4-phthalic acid, which was probably primarily emitted from combustion of solid wastes containin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lastics. Spatial patterns and correlations with typical source tracers suggested that C14–C32fatty acids were mainly primary while dicarboxylic and aromatic acids were largely secondar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olved six sources including biomass burning, natural higher plant wax, two mixed anthropogenic and two secondary sources; further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reveale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organic acids. It turned out that more than 70% of C14–C18fatty acids were attributed to anthropogenic sources, about 50%–85% of the C20–C32fatty acids were attributed to natural sources, 80%–95% of dicarboxylic acids and 1,2-phthalic acid were secondary in contrast with that 81% of 1,4-phthalic acid was primary. 相似文献
212.
陈正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42
一 2007年主要气候特点 2007年湖北省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暖显著大雾多,春季温高变幅大,梅雨明显强降水多,秋季少雨旱情重,6~10月日照少.主要气候要素特征为: 相似文献
213.
基于GIS的北京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上,研究建筑分布特点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指导.在突破以往建筑密度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局限性的基础上,在GIS软件支持下,以2.0km×2.0km的样方为统计单元,利用样方中的建筑物基底面积/样方面积来统一计算整个北京市的建筑密度,通过分析建筑密度分布图来研究北京市建筑密度总体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绘制以天安门旗杆为中心的8个不同方向的剖面、卫星城之间的10个剖面以及将建筑密度与主要环线道路进行叠加进一步来详细分析建筑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京市建筑密度等级类型空间分布图直观反映出了北京市建设已经从单中心模式发展转移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其主要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平原地区,而西部、北部山区的建筑密度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214.
环渤海临海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忧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地区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优化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加速化、重工业化的总体趋势。探讨环渤海临海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忧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地区推进的态势分析。深入剖析了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渤海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岸线利用缺乏合理性、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不平衡、海域污染范围持续扩大等,并进一步提出缓解矛盾的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渤海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15.
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客观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为基础.构建了食品生产、提供基因资源、氧气生产和气候调节、废弃物处理、生物控制、休闲娱乐、科研文化、初级生产、物种多样性维持等九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以渤海为研究区域.对上述九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海域九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81703亿元.相当于近期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73倍.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12873亿元,间接使用价值68830亿元.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支持功能价值为主,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74.68%。此外.认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价值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值与实际有偏差。 相似文献
216.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差距较大。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由北向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在空闾分布上具有微弱的正相关性。空间分异格局明显。③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须予以针对性改善提高。 相似文献
2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出现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由于人口与产业不断集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加大,道路网密度增加,开发区扩大,使得城市空间迭加扩展,造成了严重的水土资源利用失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使本地区城市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以长江下游地区为例,对本区城市化过程中有关水土资源环境恶化、水污染增加、土地资源流失,以及城镇化速度过快的情况,作了深入分析论证,同时对长江下游地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措施,特别是对如何加强长三角地区水质环境的整治提出了4点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措施,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8.
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德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
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和居住问题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关键一步,也是新时期我国各个城市面临的挑战。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庞大的进城农民工群体逐渐出现了分化的现象,根据农民工对居住的需求和最终归宿,我国的农民工可分为永久迁移型(或定居型)和非永久迁移型(非定居型)两种类型。永久迁移型(或定居型)农民工希望举家迁移到城市并成为城市的永久性居民,而非永久迁移型(非定居型}农民工希望改善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同时尽可能降低在打工期间的居住成本,他们最终会回流农村地区,而不会在城市购房或定居在城市。本文在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农民工居住需求的特征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进城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19.
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平高,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西藏,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 相似文献
220.
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变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长株潭地区1990~2006年经济与工业污染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群,长株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局部控制。其中,长沙市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株洲市和湘潭市工业污染排放量与人均GDP呈“U”形特征,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先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即有较大幅度的反弹。为了进一步促进长株潭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地政府一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另一方面,还应尝试实施"排污权交易"和"受益者支付"原则等积极的环保管理手段和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