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7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16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66篇 |
废物处理 | 38篇 |
环保管理 | 129篇 |
综合类 | 507篇 |
基础理论 | 47篇 |
污染及防治 | 106篇 |
评价与监测 | 20篇 |
社会与环境 | 22篇 |
灾害及防治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31.
北京夏季灰霾天臭氧近地层垂直分布与边界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后奥运时期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被更加关注,尤其是对于灰霾天与光化学复合污染的状况,而近地层数百米高度内的大气污染物与大气物理参数垂直分布观测对于空气质量变化过程评估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于2009年8月1-16日,在北京市325 m气象塔进行了相应的立体观测,观测平台垂直分布在距离地面高度8、47、120和280 m四层中.同时,在近地面320 m高度以内,分15层分别观测了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另外,使用气溶胶后向散射云高仪观测了边界层2.5 km内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利用垂直分层的O3数据与边界层物理观测数据并结合天气形势、后向轨迹模式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本次观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北部低压槽控制的北京区域不利于低空大气扩散,容易形成光化学污染叠加灰霾污染,污染形成时白天地面小时最大φ(O3)可达120×10-9,280 m高度处可达155×10-9;来自西北偏西的气流一般较为干净,有利于北京污染物的清除,而来自西南和偏南的气流使北京的O3污染加重,导致区域性高浓度O3污染;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夜间残留层与地面的φ(O3)差别越大,次日光化学生成的φ(O3)起点越高,表明残留层O3在次日混合层抬升过程中卷夹到地面,影响地面空气质量;300 m以内的近地层,在50 m高度左右存在φ(O3)变化程度剧烈层,这是城市冠层界面与大气化学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2.
为了减少小样本时间序列资料中个别异常值对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破坏性影响,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之一的三组耐抗线对西藏近30年气温、云量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分布,并讨论了二者的相关特征。通过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相比,表明三组耐抗线用于西藏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具有明显优势,而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西藏气候变暖估计偏高。分析认为,西藏气候变暖主要由最低气温增高显著所致,最低气温变暖趋势在春、夏季较明显,冬季相对不明显;西藏各地增温幅度在空间分布上不一致,中、西部地区呈较强的增温趋势,东部相对较弱;西藏高原总云量和低云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总云量和低云量变少分别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升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3.
134.
135.
介绍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研制的SJ-3型绕包线烧结炉的工作原理设计的主要技术关键和解决办法,并与国内普遍使用的高温烧结炉进行了比较,得出该烧结炉所具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6.
介绍了一个进入末期开采的老选厂在尾矿库超期服役,被列入危库榜,无力建新库的情况下,与专业部门配合进行改扩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实现安全文明生产的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7.
138.
2007年7月12日~31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史蒂文分校"全球环境教育项目"(Global Environmental Teachings,以下简称GET项目)联合组织的"国际环境教育交流中国2007"活动顺利实施。在为期近3周的行程中,14名中国环保、教育部门的 相似文献
139.
140.
本针对矢量控制交流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模糊小脑模型神经网络直接逆控制的方案,给出了较详细的原理分析及实现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明显提高伺服系统的快速跟踪能力,并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