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3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1945篇
安全科学   272篇
废物处理   149篇
环保管理   330篇
综合类   3939篇
基础理论   940篇
污染及防治   862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微生物吸附剂对低浓度Cr3+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已有4种微生物吸附剂的吸附基团存在的差异特征,将其复配成复合吸附剂,借助统计学方法研究其对低ρ(Cr3+)废水的吸附性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P-B(Plackett-Burman)法筛选出吸附过程4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pH,初始ρ(Cr3+)及微生物吸附剂XB和TQ的投加量,应用最陡爬坡试验接近主要因素最优水平,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得到对低浓度Cr3+吸附过程的二阶模型.结果表明,最优吸附条件为pH 4.0,初始ρ(Cr3+)为4.86mg/L,XB和TQ的投加量分别为0.20和0.13 g/L,实际吸附率达到87.54%,与理论预测值(87.68%)接近,且高出单一吸附剂吸附率7.79%~17.35%.FT-IR扫描显示,复合微生物吸附剂性能提高与表面基团增多有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复合微生物吸附,吸附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22.
地球表面的2/3为海洋所覆盖,我们生存所需的氧70%由海洋提供,面对气候变化及其他威胁,我们该如何去保护海洋呢?做下面的测试去找找答案吧。1、珊瑚白化是指:A.专业的潜水员为游客清洗和漂白珊瑚礁。B.珊瑚虫排出藻类致使珊瑚礁变白的过程。C.年深日久珊瑚会掉  相似文献   
223.
NOx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控制的污染物,燃煤工业锅炉是其重要来源。为了研究燃煤工业锅炉NOx的形成与释放规律,在实验室模拟了不同煤种的燃烧过程。采用原煤/焦炭燃烧法分别研究挥发分氮和焦炭氮生成NOx的反应,探讨燃料型NOx的形成与释放规律,并解释试验模拟条件下燃煤NOx产污系数和现场实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试验中烟煤、无烟煤、煤焦的NO转化率平均值分别为25.77%,22.17%和11.98%,产污系数平均值分别为4.31,5.08和2.00kg/t,高于现场实测结果核算值。燃煤工业锅炉NOx以燃料型为主,燃料型NOx的形成和释放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反应过程,由挥发分氮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焦炭氮的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煤种、温度、空气流量、粒径、氧含量等因素对4种反应各自影响及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24.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一株产絮凝剂细菌BK-4所产絮凝剂的絮凝能力、组成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接种量2%、培养24 h后BK-4菌发酵液的最大絮凝率可达96.9%.发酵液的主要组成为多糖,提取方法对粗提物的絮凝率有明显影响,水溶醇沉法粗提物的最大絮凝率可达95.6%,粗提物多糖含量为1.65g/L时对DPPH自由基的捕获率可达最大值3...  相似文献   
225.
采用批式发酵法对厌氧产氢菌株Bacteria.P利用葡萄糖发酵,在底物浓度、初始pH值、接种比例等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产氢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专性厌氧菌P是一种高效产氢的菌株,在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 g/L、初始pH为6.0、接种比例为1∶20时,发酵气体总产量和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85 mL和0.836 g/L。  相似文献   
226.
控制游离氨实现单级自养生物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实时调控SBR反应器内的游离氮浓度的控制策略,实现以亚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协同的单级自养生物脱氮工艺.实验分成亚硝酸菌富集和厌氧氨氧化菌混合接种2个阶段,SBR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1±2)℃.亚硝酸菌富集阶段,pH值稳定在7.8左右,通过调节进水氩氮浓度(56~446 mg·L-1)实现FA浓度的变化,从而实...  相似文献   
227.
考察了高温条件下(70℃)牛粪堆肥、土壤、厌氧污泥、腐烂秸秆种接种物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的产氢行为。结果表明:牛粪堆肥接种时达到最大的产气量(1355.7mL/L)和氢气产量(608.4mL/L),随后依次为腐烂秸秆、厌氧污泥和土壤。修改的Gompertz方程可以较好描述产氢量随时间变化趋势(R2>0.99)。牛粪堆肥接种时达到最大的产氢潜力(676.0mL/L),而土壤接种时的迟滞时间最小(9.8h)。DGGE图谱显示:不同接种物对应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Bacillus thermozeamaize,Enterobacter sp.JDM-19和Thermoanaerobacterium polysaccharolyticum strain,KMTHCJT和可能分别是牛粪堆肥,厌氧污泥和腐烂秸秆接种条件下的关键产氢微生物。  相似文献   
228.
为研究阜阳污水处理厂近几年来污泥产量与进水水质之间的关系,对自2007年1月份以来的产泥量与进水水质的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并通过建立各个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图表来分析产泥量与进水水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9.
正美国耶鲁大学等机构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土壤,砍伐砂土上生长的森林将更容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土壤中的微生物能调节二氧化碳向外部的释放.砍伐森林会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破坏,这将降低土壤对二氧化碳的控制力,导致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并最终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人员对比了从美国11个地区采集的土壤后发现,不同质地土壤上的森林被砍伐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  相似文献   
230.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MWCNT) sheet was fabricated from a drawable MWCNT forest and then deposited o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film. The film was further coated with a natural antimicrobial peptide nisin.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nisin coating on the attachment of Bacillus anthracis spores, the germination of attached spores, and the subsequent biofilm formation from attached spor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ong adsorptivity and the super hydrophobicity of MWCNTs provided an ideal platform for nisin coating. Nisin coating on MWCNT sheets decreased surface hydrophobicity, reduced spore attachment, and reduced the germination of attached spores by 3.5 fold, and further inhibited the subsequent biofilm formation by 94.6% compared to that on uncoated MWCNT sheet. Nisin also changed the morphology of vegetative cells in the formed biofilm.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nti-adhesion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nisi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had the potential in producing effective anti-biofilm formation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