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预处理对小球藻吸附Cd(Ⅱ)、Pb(Ⅱ)和Cu(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小球藻藻体吸附Cd2+、Pb2+和Cu2+的影响,文章将经过高温灭菌、Ca(NO3)2溶液浸泡和HNO3溶液浸泡预处理的小球藻藻体冷冻干燥,然后在单、两和三组份重金属离子溶液中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一系统中,经过Ca(NO3)2溶液浸泡过的藻体吸附效果较好;在混合系统中,冷冻干燥的藻体吸附效果较好。小球藻藻体对重金属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在单一或混合系统中,高温灭菌的藻体对Cd2+、Pb2+的吸附于360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Ca(NO3)2或HNO3溶液浸泡过的藻体对Cd2+、Cu2+的吸附于360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运用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对吸附重金属离子前的藻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藻体细胞的功能性基团和形态结构存在着差异,进而影响其对Cd2+、Pb2+、Cu2+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两种不同价态的重金属铬对小球藻和发光细菌的毒性作用,比较了Cr6+和Cr3+的毒性大小及对两种海洋生物的敏感性。分别使用标准方法检测了Cr6+和Cr3+对小球藻和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r3+对小球藻的毒性在短期内比Cr6+大,但最终转变为Cr6+的毒性大于Cr3+,说明Cr6+较Cr3+稳定。Cr6+对发光细菌的毒性大于Cr3+,且Cr3+的其它典型抑制效应值之间的变化大于Cr6+的变化,说明发光细菌指示Cr3+较Cr6+敏感。Cr6+和Cr3+对发光细菌的毒性效应拟合效果较小球藻好,并且发光细菌测定周期短,因此可认为发光细菌更适合作为监测重金属铬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3.
微藻固碳已经成为消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的研究热点。利用静态吸收方法,考查了通人纯CO2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特点、固定CO2效率以及藻液pH值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入纯CO2使小球藻生长延滞期显著延长,比普通培养延长10~12d,对其他生长阶段的影响不大;小球藻固定CO2速率可分为2个过程,即物理固碳过程和生物固碳过程,前者在藻细胞延滞期发生,峰值由CO。溶解于培养液造成,后者在藻细胞生长的指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发生,峰值由藻细胞指数生长造成,2个过程中,固定CO2速率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降低;纯CO2条件下,藻液pH值变化速率高,4d内,藻液即被酸化,随后藻液pH值变化速率逐渐降低,且pH值稳定在适宜水平。因此,采用小球藻固定高浓度CO2时,建议提高接种量并加强培养前期的pH值监测和调控,以保证藻液保持适宜的pH值,并缩短培养时间,提高生物固碳效率。  相似文献   
74.
为了提高微藻的生物量及油脂产量以降低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采用光异养培养模式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确定其最适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大豆蛋白胨.采用响应面设计的方法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5光异养培养过程中的最佳碳氮源浓度进行了优化,在葡萄糖含量为17.53 g.L-1,大豆蛋白胨含量为8.67 g.L-1时,生物量最大产量为0.63 g.(L.d)-1,与模型预测结果[0.62 g.(L.d)-1]基本吻合,此时其油脂含量为19.25%,油脂产量达到121.3mg.(L.d)-1.污水养殖结果显示,在以北京市城市生活污水为培养基的情况下,微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5对污水具有良好的净化能力,COD的去除率达到80.9%,总氮的去除率达到69%,同时其也具有较好的产油效率,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分别可达到1.00 g.L-1和24.12%,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
<正>目前水体中藻类的去除方法能耗高,比较昂贵.研究人员针对废水氧化塘的藻类情况开展研究,以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捕捞技术.分析表明,氧化塘废水中藻类(主要包括小球藻和栅藻)在研究期间的颗粒总量约80%.结果显示:悬浮  相似文献   
76.
柴油和燃料油对小球藻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0#柴油、0#船用柴油和船用重质燃料油在不同时间对海产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发现在低浓度时对小球藻有刺激作用,在高浓度时能抑制小球藻的生长。本文通过机率单位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三种油品对小球藻的毒性顺序为0#柴油大于03船用柴油大于船用重质燃料油。研究还发现在24-144 h之间三种油品对小球藻的抑制率(EC50值)随时间变化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77.
以小球藻为材料,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60%的沼液作为培养基,研究沼液对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以及小球藻对沼液中氮、磷和重金属铜(Cu~(2+))、锌(Zn~(2+))、镉(Cd~(2+))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的相对生长密度与沼液浓度呈负相关,小球藻油脂含量为17. 28%~32. 89%,其主要脂肪酸为C16和C18脂肪酸。小球藻TN去除率为39. 85%~73. 24%,TP去除率为86. 07%~93. 93%,Cu~(2+)去除率为17. 97%~36. 98%,Zn~(2+)去除率为12. 00%~44. 01%,Cd~(2+)去除率为32. 23%~78. 57%。在利用小球藻处理沼液时,可降低沼液中氮、磷及重金属含量,沼液浓度可影响小球藻的相对生长密度和油脂含量。结果表明,在沼液浓度为30%时小球藻对沼液的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8.
通过溶液培养小球藻Pb2+暴露实验分析小球藻对Pb的富集以及亚细胞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球藻对Pb的富集总量随暴露浓度、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用差速离心法研究了小球藻中Pb在亚细胞中的分布,热力学实验与动力学实验的细胞分布结果均表明含细胞壁等残渣部分(组分I)中Pb的浓度远高于含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膜系统(组分II)和可溶蛋白等细胞溶质部分(组分III)中Pb的浓度.采用动力学模型与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小球藻对于Pb2+的生物吸附过程适宜用Elovich方程和二级吸附速率方程采描述,生物吸附平衡可用Langmiur等温式和Freundlich等温式来描述,小球藻对于Pb2+的生物吸附为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79.
将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接入不同初始NO3--N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通过分析测定藻密度、细胞内氮、叶绿素-a和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等参数,探讨不同初始氮浓度对小球藻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氮源可以明显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随着氮源浓度的提高促生长作用增强,但高浓度的氮在生长后期抑制了藻的生长。Monod方程揭示了藻的生长与水中氮浓度之间的关系,9.2 mg/L组的最大比生长率(μmax)在3个处理组中最大,然后依次是27.7 mg/L和4.6 mg/L组。半饱和常数(Ks)呈现4.6 mg/L27.7 mg/L9.2 mg/L组的趋势。小球藻细胞内氮与叶绿素-a的增长曲线基本吻合,细胞内份额氮与叶绿素-a的增长不同步。小球藻生长过程中NRA呈现先升高之后逐渐降低的趋势,9.2 mg/L和27.7 mg/L组NRA相近,表明NRA可能存在一定阈值。  相似文献   
80.
通过配制不同浓度(0、60、120、180、240、300 mg/L)纳米氧化硅(nSiO2)悬浊液,对3种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进行连续胁迫10 d的毒性试验,测定nSiO2对3种绿藻蛋白质、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1)nSiO2胁迫对3种绿藻的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同一时间段内具有剂量效应;(2)nSiO2胁迫对3种绿藻的毒性效应表现在蛋白质减少,MDA升高,抗氧化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