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6篇 |
免费 | 162篇 |
国内免费 | 80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0篇 |
废物处理 | 100篇 |
环保管理 | 71篇 |
综合类 | 1238篇 |
基础理论 | 366篇 |
污染及防治 | 359篇 |
评价与监测 | 25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将石灰混凝处理后的沉淀泥渣进行回流,对石灰混凝法进行改进,研究改进后的石灰混凝法对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活性泥渣回流有利于提高石灰混凝法对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回流位置在石灰投加前、复合絮凝剂投加后,最佳回流量为新泥渣产生量的100%~200%,活性泥渣回流的最佳pH为11.0~11.5;活性泥渣中CaCO3、Mg(OH)2、Fe(OH)3等沉淀物以及有机高分子絮体均有助于提高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其中Mg(OH)2沉淀物起主导作用;含循环泥渣的活性污泥回流,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2.
53.
三峡水库汞活化效应对鱼汞含量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江段鱼体汞元素的含量范围为0.04 ̄0.42mg/kg(湿重),高于长江水系鱼体汞含量水平。分析了三峡库区鱼体汞含量高的原因,指出三峡库区毗邻武陵山高汞背景区,主要受汞矿开发、高汞燃煤及城市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利用水库汞活化指数模型,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干流及40条主要支流水域汞的活化效应将增强0.35 ̄1.5倍,鱼体汞含量将是现在鱼汞含量的1.4 ̄2.5倍;并根据不同鱼种汞 相似文献
54.
55.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就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特性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的高效固液分离作用在提高系统容积负荷和出水水的同时,也使生物反应器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以腐殖质,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是上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TOC或COD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产生于微生物的基质分解过程和内源呼吸过程,其高分子物质的含量较多且可生物降解性较差,因此,在膜-生物反应器中会出现积累,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过高积累不仅有可能降低膜过滤出水的水质稳定性,而且有可能影响污染活性,并引起膜污染。进水溶液和污染度是影响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膜-生物反应器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通过调整运行条件诱导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颗粒污泥,实现反硝化过程和聚磷过程的有效结合。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DPB颗粒污泥对COD、TP、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系统具备缺氧条件下同步反硝化聚磷的能力。获得的DPB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1.0~2.0mm,平均沉速为50~70m/h,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沉降性能,有利于减小污泥处理负荷,提高脱氮除磷效率。DPB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多糖和蛋白质分别为从原接种污泥的21.58、11.22mg/g提高到56.32、34.15mg/g;搁置30d后的DPB颗粒污泥,可在SBR重启30d内恢复原有活性及反硝化聚磷效果。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水热预处理和厌氧消化联合作用时温度对污泥中碳、氮、磷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处理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污泥中碳氮磷的溶出,当水热温度为200 ℃时,SCODCr的溶出率较原泥提高了5.9倍;氨氮和总氮的溶出率分别提高了7.2和8.7倍;磷酸根和总磷的溶出率分别提高了0.2和6.1倍。厌氧消化后污泥中碳磷浓度下降,而氮浓度上升。厌氧消化后累积产气量与水热温度有关:当温度为160 ℃时,最大累积产甲烷量为12 223 L/mg-CO D C H 4 (以每mg COD的产甲烷量计),较原泥提高了14.5倍。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从水热和厌氧消化污泥中回收氮磷的策略,即水热处理污泥后可在污泥清液中投加镁源进行磷的回收,厌氧消化中溶出的氮可通过加入吸附材料进行吸附回收。在污泥中氮磷资源回收的同时,可通过水热过程提高污泥厌氧过程中累积产甲烷量。 相似文献
58.
用电性拓扑态预测苯砜基乙酸酯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性拓扑态(Electrotopological State, E-state)指数模拟分析了a-取代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15min-EC50, mmol/L),构建了一个4变量QSA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adj)和标准偏差(SD)分别为0.944和0.062,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模型分析表明,砜基和酯基是该类化合物的活性中心;化合物的疏水能力以及化合物与受体分子间的偶极/极化作用和氢键效应对化合物毒性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9.
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对填埋层甲烷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通过填埋模拟柱 ,实验室研究了以我国大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为依据的新鲜垃圾填埋层在不同渗滤液循环方式条件下甲烷产生的规律 .渗滤液循环方式包括 :原液循环、好氧预处理 (SBR)后循环、与陈垃圾出水混合后循环 .结果表明 :新鲜垃圾填埋层初期渗滤液COD、VFA浓度高 ,原液循环导致有机酸的积累 ,抑制了甲烷化进程 ;初期渗滤液经预处理控制一定COD、VFA浓度后循环 ,能够显著地缩短产甲烷滞后时间、加速甲烷化进程 ;当填埋层进入稳定的甲烷化阶段后 ,渗滤液循环才能有效地降解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 ,近 10 0 %地转化为填埋气体.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