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26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347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脱氮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厌氧氨氧化污泥富集培养困难.本研究以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升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ASB)中启动厌氧氨氧化过程;检测驯化成功的厌氧氨氧化污泥中是否存在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并通过添加外源信号分子(cis-11-Methyl-2-dodecenoic acid,DSF和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探究信号分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附着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UASB反应器在运行150 d后,总氮去除率达到80%,菌群结构中厌氧氨氧化菌所占比例超过了20%,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工艺,且厌氧氨氧化污泥中存在低浓度的AHLs信号分子;人为添加3-碳位置取代基为羰基的AHLs(3-oxo-C6-HSL、3-oxo-C8-HSL、3-oxo-C10-HSL和3-oxo-C12-HSL)信号分子均能促进厌氧氨氧化污泥附着生长,而3-碳位置无取代基的AHLs中只有C12-HSL和C6-HSL存在积极影响,C8-HSL、C10-HSL和DSF信号分子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附着生长能力并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2.
以磺胺二甲氧嘧啶钠(SDM)作为主要研究的磺胺类抗生素,观察其在猪粪混合发酵液中的代谢过程,以及对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量与酶活性的影响。发酵过程共设置4个浓度处理:CK处理、T1处理(SDM添加量为30 mg/kg)、T2处理(SDM添加量为60mg/kg)、T3处理(SDM添加量为120 mg/kg)。结果表明,厌氧发酵过程中SDM对尿酶活性呈现出"抑制-激活-抑制"的作用。在一定添加浓度范围内(T1≤T3),磺胺二甲氧嘧啶钠对厌氧过程中脱氢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DM在混合发酵液中降解遵从一级动力学规律,代谢速率为T2>T1>T3,而T3处理对COD去除率达最大为48%,其累积产气量是空白处理累积产气量的2倍。随着磺胺二甲氧嘧啶钠添加量的增加促进了更多的产酸菌群的生长,合成更多的甲烷形成的前驱体,以得到更多的累积产气量。  相似文献   
153.
朱引  邱勇  李冰  王硕  李激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7):2218-2223
应用活细胞三维成像技术,实时和原位观测了活性污泥菌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动态特征.微流控芯片是一种细菌生长的良好载体,活细胞成像系统低光毒性不损伤细菌活性,两者结合能有效实现基因转移的长时间原位观测,能够区分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结果表明:垂直转移是污泥菌群中抗性基因的主要转移方式,菌群纵向转移速率与其厚度有关,菌群内部转移率较高,基因转移速率为0.24~0.29 h~(-1).  相似文献   
154.
为进一步提高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效率,同时实现能源物质的回收,采用微生物电解池并结合连续流工艺处理有机废水并同步回收甲烷,系统地研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外加电压对微生物电解池内基质浓度的降解、甲烷生产速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有机负荷下,随着外加电压(0.6 V,1.0 V,1.2 V)的升高,微生物电解池COD的去除效率和甲烷生产率也同时提高.在进水COD浓度为1 178 mg L-1、水力停留时间为8 h、外加电压为1.2V的条件下,其COD去除率、甲烷浓度、甲烷产生速率分别为97.7%、96%、1 071 m L L-1 d-1,较普通厌氧发酵(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1.5%、13.6%、123%;当进水COD浓度为4 812 mg L-1、水力停留时间为20 h、外加电压为1.2 V时,甲烷的产生速率达1 888 m L L-1 d-1,达理论产率的98.0%,而此条件下对照组甲烷产生速率仅为理论值的64.9%.说明连续流微生物电解池能够明显提高有机废水的处理效率,并实现处理过程中稳定回收甲烷的目的.高通量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电解池阳极碳毡优势菌群为methanogens与Geobacter sp.,其丰度分别占总菌群的53.3%和7.5%,而对照组碳毡相应丰度仅为25.2%和0.7%.此外,研究发现有机负荷与电解池能量的消耗呈负相关,当外加电压为0.6 V时,有机负荷由3.5 kg m-3d-1提升至5.7 kg m-3d-1时,电解池能量消耗降低了79.3%.据此认为,通过优化水力停留时间和外加电压来处理有机废水并同步生产甲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5.
通过对石油类污染土壤的危害进行分析,指出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石油类污染去除的重要手段。由于石油类污染物组成的复杂性及难降解性,高效降解微生物的富集、驯化,特别是基于多种生物协同共生的高效降解菌群的构建,是实现强化生物修复的重要途径。降解过程中污染物种类及理化性质、温度和pH值、电子受体、营养元素等都对污染物的降解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ABR除碳-CANON耦合工艺除碳脱氮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ANON工艺如能处理低氨氮城市生活污水,将大幅度降低市政污水处理能耗.故以纤维载体为填料,在CSTR反应器中同时接种亚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CANON反应器,且在CANON系统前端添加ABR除碳系统,构建ABR除碳-CANON耦合工艺,研究ABR除碳-CANON耦合工艺除碳脱氮性能,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污泥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同时接种亚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控制DO为0. 5~2 mg·L-1、HRT为6h、p H值为8左右等措施,在55 d内成功启动CANON系统,TN去除率为81%~87%,氨氮负荷为0. 195 kg·(m3·d)-1. ABR除碳系统出水有机物浓度(120 mg·L-1)不会对后续CANON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一体式ABR除碳-CANON工艺TN去除率在74%~87%,出水COD平均浓度为40 mg·L-1.同时,CANON系统启动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得到了显著提升,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所占比例下降为6. 8%,CANON系统中亚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不断淘汰劣势菌群成为反应器内优势菌群,一体化ABR除碳-CANON工艺对城市污水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碳效果.  相似文献   
157.
刘小博  袁林江  陈希  薛欢婷 《环境科学》2019,40(7):3186-3194
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L·g-1,且优于进水有机物以溶解态为主(SVI=120 m L·g-1)和以颗粒态为主(SVI=280 m L·g-1)的系统.根据菌群结构分析可知Thiothrix、Chryseolinea和Trichococcus这3种菌属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颗粒态有机物可促进Trichococcus的生长,而溶解态有机物可促进Thiothrix和Chryseolinea的生长.此外,菌群结构的改变也对胞内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而加剧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较高的溶解态有机物含量可提高胞内聚合物贮存能力,并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也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LB-EPS)中多糖、蛋白质和Zeta电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8.
近日,由海军医学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合作,历时3年研制成功的"石油降解菌"通过专家鉴定,经多地海上试验,可对海上油污成功实施降解。他们从生物修复的角度入手,经过多次试验攻关,从被石油污染的海水中成功培养分离出25种石油降解菌株,从中筛选出4种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和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构建成高效的混合降解菌群。然后,采用具备膨化、悬浮、可降解等  相似文献   
159.
《环境导报》2002,(12):11-11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收集、培养、配制成功一个微生物菌群,它能有效地把城市生活垃圾降解转化成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60.
生物质组成差异对生活垃圾厌氧产甲烷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式实验,通过分析液相性质和产气过程,比较了生活垃圾中2 类主要的生物质组分(食物类废物和纤维类废物)及其不同含量在厌氧降解时甲烷生成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食物类废物累积产甲烷量远高于纤维类废物,其有机物的快速水解酸化,为快速产甲烷化提供了必要的底物.纤维类废物产甲烷速率相对较低,水解是其厌氧产甲烷化过程的控制步骤.生活垃圾的产甲烷量可以根据食物类废物和纤维类废物的比例推算而得,食物类废物含量越高,其累积产甲烷量越大.采用厌氧消化工艺有利于含食物类废物量高的垃圾的能量回收,而因食物类废物快速水解导致的液相挥发性有机酸积累是该工艺必须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