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390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1.
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燃料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乳化液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缢蛏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缢蛏体内石油烃含量C 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平均值分别为:缢蛏对0#柴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10.67、k2为0.0795、BCF为122.56、C Amax为129.07 mg·kg-1、B1/2为9.61 d;缢蛏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7.79、k2为0.0948、BCF为89.38、C Amax为110.68 mg·kg-1、B1/2为7.88 d.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 Amax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0#柴油在缢蛏体内的富集量高于原油乳化液、释放量低于原油乳化液,其原因与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有关.  相似文献   
612.
Pollutants that exist in anionic species are issues of concern in water treatment. Compared to cationic pollutants, the removal of anionic pollutants by adsorption is more difficult because most adsorbents carry predominantly negative charges in neutral and alkaline environments. In this study, a cross-linked chitosan derivative with quaternary ammonium and magnetic properties(QM-chitosan) was prepared and employed to remove chromium(VI) and phosphorus(V)(Cr(VI) and P(V)) from aqueous environments. The QM-chitosan was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FT-IR),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 energy dispersive X-ray(SEM-EDX) and zeta potential.Batch experiments show that QM-chitosan can effectively remove Cr(VI) and P(V), and the main mechanism was believed to b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A pseudosecond-order model was fitted to describe the kinetic processes of Cr(VI) and P(V) removal.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both Cr(VI) and P(V) on the QM-chitosan were well fitted by the Langmuir isotherm equation.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P(V)(2.783 mmol/g)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Cr(VI)(2.323 mmol/g), resulting from the size of the H2PO-4ions being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HCr O-4ions.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QM-chitosan had a stronger affinity for Cr(VI) than P(V).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the QM-chitosan was evaluated, and high regeneration rates were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613.
氧化催化转化器对甲醇压燃尾气中甲醛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台经过改装的压燃式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模式进行了台架实验,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了1800r·min<'-1时发动机尾气中甲醛的排放特性,对比研究了负荷、甲醇掺烧比、排气温度.催化转化器对甲醛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压燃式发动机上采用DMCC模式,低负荷运行时,尾气中甲醛含量随甲醇掺烧比的增加而增多,在甲醇掺烧比为46%时.甲醛排放量达到180 x 10<'-6(体积分数),催化后可以减少25%~45%;在中,高负荷运行时.甲醛排放量随甲醇掺烧比的变化基本不变,高负荷比中负荷运行时甲醛排放稍高.但尾气经催化处理后,甲醛排放反而增加,最高增加1倍.催化转化器的转化效果与排气温度密切相关,当排气温度在大约300°C以下时,催化转化器可以降低甲醛排放量;当温度为300°C~410°C时,催化后尾气中的甲醛排放较催化前有所增加;当排气温度高于425°C时.催化后尾气中甲醛排放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14.
以环卫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阶段柴油环卫车和电动环卫车污染排放强度对比,分析电动化替代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应用模糊数学模型方法从技术、经济、配套设施、污染减排效益方面,综合评估环卫车电动化替代可行性。结果表明:电动环卫车较柴油环卫车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可减少95.5%。影响柴油环卫车电动化替代的关键因素在电池动力性能、续航能力、经济成本和配套设施充电时长等方面。模糊数学模型的评估结果表明,50%柴油环卫车进行电动化替代是最佳方案,能较好地平衡经济性和大气环境保护的公共利益。未来提高电动化替代比例,还需依靠科技创新改进电动环卫车电池技术和动力等性能,降低购置成本,加强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615.
为探究预喷正时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超细颗粒物和NOx排放的影响,通过优化甲醇-柴油双燃料技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将一台电控共轨柴油机改造的双燃料发动机作为试验对象,在1 800 r/min,30%、70%负荷,10%~40%掺烧比下,调整预喷正时,以对放热率、缸内平均温度、数浓度、平均粒径等指标进行计算和归纳.结果表明:相比单次喷射,预喷射可明显改变燃烧过程,放热过程更平缓;大负荷掺烧比30%~40%时,预喷引起放热双峰更明显;随预喷正时提前,预喷引发的第一阶段放热越来越少;预喷柴油策略可提高缸内温度.除小负荷掺烧比30%~40%工况,预喷射可使超细颗粒物数量增多、平均粒径增大,且提前预喷正时可降低50%颗粒物数量.预喷射会提高NOx排放,但提前预喷正时可降低NOx排放,除小负荷10%~30%掺烧比,NOx排放均高于单次喷射.  相似文献   
616.
研究了胶原纤维固化黑荆树单宁对Cr(VI)的吸附.采用不同温度、pH值等条件进行吸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固化黑荆树单宁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柱动力学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材料对Cr(VI)的吸附平衡符合Freundlich方程,温度对吸附平衡的影响不明显;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速度方程来描述,该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柱动力学特性;Cr(VI)的吸附过程可能存在3个反应,即Cr(VI)与吸附剂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r(III),Cr(III)和-COOH之间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以及Cr(III)与单宁的邻位羟基发生螯合.图8表2参10  相似文献   
617.
为有效地去除废水中氮磷,使用未灭菌的废水混合培养雨生红球藻和抗生素合成真菌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 DT06 (DT06)。结果表明:最佳藻菌细胞比为30:1。在此条件下:COD、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100%、83.3%和88.2%;添加0.6 g·L-1NaHCO3后,氮磷去除率进一步提高至100%,同时微藻生物量、脂类和虾青素含量分别增加至1.95 g·L-1、0.39 g·g-1和27.9 mg·g-1。因此,雨生红球藻-真菌DT06添加NaHCO3的培养模式为废水处理和生物柴油/虾青素生产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618.
陈文淼  王建昕  帅石金 《环境科学》2008,29(9):2665-2671
为提出与我国第4阶段排放法规相适应的车用柴油标准,作为北京市"汽车-油品"项目的研究内容之一,在1台满足欧Ⅳ排放法规的柴油机上对不同品质参数的8种柴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柴油品质参数变化对试验用欧Ⅳ柴油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缸内燃烧过程影响很小;微粒中的硫酸盐和气态SO2排放量均随硫含量上升而线性增加;十六烷值增加,比油耗和PM排放稍有下降、NOx排放稍有上升;T90下降,NOx排放下降、PM有降低趋势.在试验数据基础上,拟合得到了试验用欧Ⅳ柴油机ESC循环SCR前NOx和PM排放量随柴油硫含量、十六烷值、蒸馏特性T90和芳香烃含量4个参数变化的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619.
天然腐殖酸对柴油在寒旱区黄土上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西北寒旱区黄土为供试土样,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研究了干旱区低有机质黄土对柴油的吸附行为,以及提取的天然腐殖酸对柴油在黄土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腐殖酸,柴油在黄土颗粒上的吸附都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腐殖酸质量浓度对柴油的吸附量有显著影响。在27℃时,加入10 mL质量浓度为40 mg/L的腐殖酸溶液后,柴油在黄土上的饱和吸附量由12.034mg/g减小为7.407 mg/g,且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描述柴油在黄土上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方程为Elovich方程,其次为双常数方程。无论是否加入腐殖酸,黄土对柴油的吸附都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对吸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柴油在黄土上的吸附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降低;黄土颗粒粒径越小,柴油在土样上的吸附量越大。  相似文献   
620.
以-10号军用柴油为基础油配置阻燃抑爆柴油,在WP10.290发动机上进行了台架实验,考察了使用阻燃抑爆柴油时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结果表明:燃用阻燃抑爆柴油相比于燃用-10号军柴会一定程度上降低输出功率和扭矩,动力性能下降2.31%~4.26%;燃用阻燃抑爆柴油时平均质量燃油消耗率较燃用军用柴油时增加了5.74%。体积燃油消耗率与军用柴油相比,平均增加了4.32%;能够降低NO的排放,NO的排放量相较于-10号军柴降低了7%~19%;能够降低排气温度,相比较于-10#军柴,阻燃抑爆柴油的排气温度最大可以降低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