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0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608篇
安全科学   1233篇
废物处理   76篇
环保管理   337篇
综合类   2274篇
基础理论   428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176篇
社会与环境   106篇
灾害及防治   17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1 毫秒
931.
对佛山市2011—2014年O_3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ρ(O_3)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2011—2014年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均值(O3-8 h)的年评价值没有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超标值多出现在8—10月。夏季O3-8 h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较高,O_3污染多发生在气温30℃,相对湿度为50%~70%的气象条件下。相对湿度60%,气温为20~25℃,也可能出现O3污染。10℃时,不同的温度条件下,O_3与PM_(2.5)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的季节时段,O_3-8 h基本随着ρ(NO_2)/ρ(NO)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32.
非甲烷总烃测定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应用双柱双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比较了非甲烷总烃不同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在实际环境监测分析中非甲烷总烃测定过程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对色谱条件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发现非甲烷总烃测定结果以甲烷计更接近实际监测情况,并验证了HJ/T 38—1999和HJ 604—2011方法中2种总烃标准曲线绘制方法的等效性,但在实际环境监测中HJ 604—2011方法操作更加简捷。双柱双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测定非甲烷总烃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基于FID响应值的非甲烷总烃不能准确全面反映空气有机污染程度,可能会掩盖空气中某些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933.
建立了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以水中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等VOCs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实验室内,使用3台便携式HS-GC-MS模拟现场应急监测环境开展检测活动,研究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和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13%;绝大多数目标化合物测定结果的回收率为80%~120%。综合来看,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基本满意,能够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34.
珠三角秋冬季节长时间灰霾污染特性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3%和67%;PM2.5、PM1占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66%和39%;较高的PM2.5与BC日均浓度相关系数(R2=0.88)体现了一次排放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及能见度的显著影响。秋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1%和69%,由BC导致的吸光效应较冬季下降了约20%;PM2.5和PM1占PM10质量浓度比例分别为68%和45%,均高于冬季;O3浓度日最大小时值的平均值接近冬季的2倍;二次来源对PM2.5浓度升高和能见度下降起主导作用。来自不同方向的2种气团在珠三角僵持,大气扩散条件差是导致这2次灰霾过程的重要外在条件,应成为灰霾预报预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935.
李宁  范洁  王倩  樊强 《中国环境监测》2014,30(5):101-104
介绍了1μmol/mol氮气中5种氯代烯气体标准样品的研制方法。这5种氯代烯包括氯乙烯、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其中氯乙烯常温下为气态,其他4种为液态,并且沸点低,将这几种氯代烯制备成气体标准样品存在制备精度低、气液转换不完全等困难。经研究,采用2步称量法制备5种氯代烯气体标准样品,重复制备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6%。建立了5种氯代烯标准气体瓶内均匀性的实验方法,并通过考察样品量值伴随样品压力的变化来评价样品的均匀性。结果显示,5种氯代烯标准气体是均匀的,最低使用压力为1 MPa。依照ISO 15000.3来考察样品的时间稳定性,样品有效期为12个月。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置信度为95%)。  相似文献   
936.
系统梳理了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元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元的构建过程和体系指标,为制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元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元的构建,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和应用的长效机制,实现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的规范管理、交换与共享,为各级环保部门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政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7.
对昆山市区域7个点位夏秋季的5中水溶性无机阴离子(SO2-4、NO-3、NO-2、Cl-、F-)的污染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昆山市夏季大气PM2.5中5种离子平均值排序为:ρ(SO2-4)ρ(Cl-)ρ(NO-3)ρ(F-)ρ(NO-2);秋季平均值排序为:ρ(SO2-4)ρ(NO-3)ρ(Cl-)ρ(F-)ρ(NO-2)。SO2-4、NO-3和Cl-3者的总量在PM2.5中占比20%。除F-以外各区域离子的平均值秋季比夏季要高。ρ(NO-3)/ρ(SO2-4)表明,固定污染源在昆山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中仍然占很大比重,但大部分测点的比值接近1,说明移动源也是昆山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938.
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法(简称GC-MS),利用低温冷阱技术对大气中的VOCs进行浓缩富集,然后经过加热解吸分别至毛细管色谱柱和FID检测器及MS检测器,对大气中9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分离、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8×10-9~0.100×10-9(V/V);线性相关系数的平方值为0.992 7~1,相对标准偏差为4.0%~20.2%,总体标准偏差为0.154 2~0.952 1。  相似文献   
939.
为了解泰州市冬季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27日—2014年1月7日对NO2,SO2,O3,CO,PM10和PM2.5进行了监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和HYSPLIT轨迹模式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与传输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AQI优良率仅为25%,PM10和PM2.5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58.3%,75.0%;有机碳是泰州市ρ(PM2.5)中最高的化学组分,其次是富钾和元素碳。PM2.5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工业源、燃煤,分别占来源比例21.76%,16.52%,15.54%。局地污染源和不利气象条件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0.
针对《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中对空气质量AQI实时发布存在的欠缺,从增加颗粒物1 h浓度的AQI分级浓度限值及颗粒物24 h滑动平均值计算方法改进着手,解决PM2.5和PM10的24 h滑动平均值实时延迟、1 h平均值代替24 h滑动平均值偏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