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26篇
安全科学   350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67篇
综合类   1598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91篇
社会与环境   334篇
灾害及防治   20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的粒子污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航测发现,直径小于1μm的气溶胶粒子每毫升可达几万到几十万个,这类小粒子能沉积在肺泡中,对人的健康危害较大,而它们对能见度影响较小。这类细粒子的来源,除排放源以外,气态污染物的转化也是细粒子二次污染的重要来源。野外烟雾箱模拟实验表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硫转化率最高达12.7%/小时,影响SO2转化的因素是SO2起始浓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经估算,珠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火电站与拟建火电站所排放的SO2经转化,单是形成的硫酸盐细粒子(≤1μm)污染浓度,约为每毫升几万个,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广州城市大气污染物有机无机成分的分析表明,就对人体健康而言,广州市气溶胶中有机成分的污染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12.
氡-222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美国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公众接受3.6msV/a 剂量中55%来自氡~(-222)及其子体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把氡列为19种致癌物质之一,因此氡~(-222)及其子体对居民的潜在危害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为了解哈密地区生活饮用水氡~(-222)水平分布及居民所致剂量负担,我们对全区48个调查点100份水样用FD—125型氡氢分析仪以α-射气闪烁法进行了水中氡浓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哈密地区地面水、井水、自来水、泉水氡~(-222)浓度几何平均值(Bq/L)  相似文献   
913.
西宁地区公路两侧土壤和植物中铅含量及其评价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0  
对西宁市郊主要公路两侧的和植物中的重金属铅含量采用原子吸收进行了测定。土误用 植物中的污染都较严重。铅的含量比清洁对照区高,土壤2.7-4.1倍。杨树枝叶3.0-4.1倍,小麦青苗3.0-3.7倍,蔬菜2.5-2.3倍。土壤、树木和农作物在距路边80-100m处铅含量通常降到当地背景水平。  相似文献   
914.
谈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自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颁布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正式施行。截至2003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有4575万人,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91亿元。2004年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大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行业和领域伤亡事故还在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安全生产发展不平衡。工伤事故预防是工伤保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德国,工伤事故预防已成为工伤保险的…  相似文献   
915.
谷怿宸  曹乐 《环境化学》2022,41(1):144-159
自1997年在死海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中观测到午间臭氧浓度迅速下降的现象后,研究学者们即对该地区的臭氧耗损现象(ozone depletion events,简称ODEs)展开了研究.而在此之前,大气边界层内的ODEs现象普遍被认为只会发生在极地地区的特殊大气现象.本文综述了关于死海地区ODEs研究的发展历史,主要展示了促...  相似文献   
916.
基于GIS技术的黔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黔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采用GIS与RS技术,选取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与石漠化等自然因子,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黔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4.16~88.97之间,平均值为50.02,空间分布上从西北向北、东、南,从中山地貌区域向低中山、河谷、槽坝区域递增,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限制因子;(2)整个黔中地区以一般适宜区为主,占黔中地区总面积的31.76%,其次是临界适宜区,占25.16%,然后是比较适宜区23.13%,不适宜区为10.19%,高度适宜区最少,仅占9.76%;(3)最适宜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小,植被覆盖度高,海拔高度适中,且降雨丰富、地表水资源丰富的中东部区域,不适宜区域分布在毕节市境内七星关区、大方县以及织金县等,平均海拔高度在1 700 m以上的区域,其余零星分布在研究区。 关键词: GIS;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黔中地区  相似文献   
917.
珠三角地区水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水环境质量改善已进入攻坚期,而污染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通过系统分析近15年来珠三角地区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结合区域水污染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源结构、空间布局、资源效率等因素,总结出水污染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区域水污染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18.
贵州地区在小冰期的气候环境状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缺乏,综合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与地质记录的研究仍有待加强。基于1470~1949年贵州地区旱涝历史文献资料重建该区干湿变化序列,然后运用互信息的相关分析方法对此序列进行检验,再通过小波分析探究其干湿变化过程与周期。同时,结合高分辨率石笋δ18O序列、海洋热状况和国家与地方政权的动荡情况,讨论其控制因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贵州地区15世纪末期气候偏干,16世纪整体较湿润,在经历了17世纪前期的干旱期后,从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为一个长期较稳定的湿润期,与众多古环境研究记录较为吻合;(2)小波分析表明干湿变化具有128~155年、32~55年、11~20年的周期,反映其干湿变化主要受太阳活动控制;(3)贵州地区湿润程度受南亚夏季风强度、ENSO、AMO等因素影响,且对当地政治活动和地表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19.
兰州地区苯并(a)芘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evel Ⅲ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苯并(a)芘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相间迁移通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的平流输入和化石燃料燃烧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6%;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1.61×10-10 mol·m-3、9.39×10-7 mol·m-3、7.13×10-4 mol·m-3和9.17×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920.
植被变化监测与预测是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2003~2018年MODIS EVI遥感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研究区EVI的动态变化速率,结合t检验方法判定EVI变化显著性,应用Hurst指数模型预测乌蒙山地区植被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15年植被总体趋于改善,变率为0. 004 9/yr,变化趋势曲线呈“双峰单谷”型,空间上呈“东北部高,中部、西南部低”的格局;(2)乌蒙山地区EVI极显著改善区域比重为61. 98%,显著改善和不显著改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的1/3,退化区域比重为5. 64%;(3)研究区植被以持续变化序列为主,占比约为59. 5%,持续退化约为0. 6%,反持续性改善约为25. 13%,反持续改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等地,持续退化主要零星分布在城市区域;(4)研究区植被治理需加强监测,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植被未来发展趋势,需要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乌蒙山地区植被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该区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植被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