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6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312篇
安全科学   817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818篇
综合类   2418篇
基础理论   358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55篇
灾害及防治   19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428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66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61.
为探究热场对深部倾斜采空区煤自燃区域划分的影响,通过对采场空隙结构和耗氧速率进行分析,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通风方式下热环境对采空区流场及自燃带影响。结果表明:受倾角工作面、采空区空隙率及地温梯度综合影响,下行冷风与受采空区浮升力作用的热风在工作面中下部汇合并涌向工作面,使工作面局部温度升高;上行通风方式采空区蓄热范围大于下行风,回风侧温度更高;上行通风自燃带进风侧范围25~40 m,回风侧范围21~52 m;下行通风自燃带进风侧范围15~40 m,回风侧范围15~24 m;结合工作面实测参数,上行风回风侧自燃带范围19~47 m,与实际误差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倾角采空区热场条件对自燃带划分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2.
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行为给土壤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分析各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63.
张琳 《环境教育》2012,(6):96-96
卖空气、缺水、缺燃油这些板上钉钉的事实,真的与地大物博无关,更与国家的社会制度无关。与之相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对环境的肆意践踏,导致持续恶化的环境反过来惩罚人类。  相似文献   
964.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7(2):53-53
中国的再生水战略从早先的污水回用起步,然后发展到污水再生利用的高度,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不能等同于污水回用,也不应该继续停留在污水再生利用的层面。再生水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战略,是建立人类需求与水体良性循环的一种新的战略性措施,需要从更宽阔的视角来认识再生水问题。  相似文献   
965.
我国环保产业融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格局,并对环保产业融资渠道的拓宽和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66.
通过论述青海西藏两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的结论引证青藏高原生态盈余。用"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两种指标来衡量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有着较好的生态盈余,但人类发展指数值偏低,限制了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减少碳足迹来实现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67.
张五明 《绿叶》2013,(8):45-51
描述了三次西藏之行中亲见亲闻的西藏意向:一个获得国家财政等多方位支持、在拉萨等中心城市已深受市场经济影响的相对开放的市井西藏;一个因财政支持的不均衡而呈现地域性失衡和在旧有文化传统和意识中相对封闭的西藏。在宗教、传统思维方式与商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的今天,西藏既保留着他们旧有的精神纯贵,又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文化冲突和交融中的妥协与抉择。  相似文献   
968.
唐绍均  闫帅锋 《绿叶》2013,(10):36-43
“环境优先”这一提法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环境优先”原则的产生,是在自然规律客观性、人类需要基础性及环境问题特殊性“倒逼”下,人类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行环境治理困境深刻认知与反思后的自我救赎。只有通过立法的手段明确”环境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套制度的建设确保其理论价值切实应用到现实社会中.才能发挥其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969.
余达忠 《绿叶》2013,(1):61-69
作者考察了贵州剑河柳旁苗寨的七年一轮的牯藏节,亲身感受了农耕时代古老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考察中作者认识到,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存在一种质的区别。农耕社会的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是盲从的、缺乏自我的.他们以一种质朴的、虔诚的、甚至是愚钝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自然。生态文明也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是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并不是要回到类似柳旁的古老生活中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人民有选择和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970.
陈伟 《绿叶》2014,(7):26-29
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根本方法不是依靠科技进步,而是依靠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变到生态文明。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各种制度的建立、经济的转型、生产方式乃至意识层面的转变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与投入。对《环境保护法》中有关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条文修订的历史分析可以清楚地揭示立法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