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雾霾对我国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其发生常以颗粒物浓度急剧增长为特征,给人群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为进一步阐释雾霾的形成过程及其健康效应,在冬季雾霾期对北京城区大气颗粒态及气态中18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连续测定,同步监测颗粒物、痕量气体污染物以及气象参数的变化,并对PAHs的浓度、组成、气粒分配等大气行为以及其与气象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北京城区大气气相和颗粒物相中ΣPAHs浓度分别为585 ng·m~(-3)和705 ng·m~(-3)。雾霾发生时,PM_(2.5)浓度升高了3.6倍,PAHs浓度升高了2.6倍,18种PAHs同系物的浓度均随PM_(2.5)的浓度线性增加,其线性相关性受PAHs来源以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夜间较重质量数的PAHs相对比例增加,主要受日间交通源以及夜间燃烧源贡献强度影响。受颗粒物组成以及湿度的影响,雾霾天气下PAHs颗粒相分配率降低。进一步评估了北京城区人群的PAHs吸入健康效应,冬季雾霾频繁发生下其对人群癌症风险为6.2×10~(-5)。  相似文献   
112.
于红军 《灾害学》2019,(4):176-180
选取汶川地震中的伤员和陪护家属各40人作为干预对象,采用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干预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干预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以构建良性关系为目的的初始阶段、以治疗为核心的干预和稳定阶段、以评估干预效果为目的的评估阶段。干预评估结果显示,心理危机干预前后,伤员和陪护家属评估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与语言方法相比,该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显著下降,症状自评量表各评估方向得分显著低于语言方法的量表得分,前、后侧得分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方法心理危机干预对震后人员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3.
针对地铁不同运行时段人群特征对疏散的影响,对每小时进入地铁站人数进行观测,将地铁运行时段分为高峰时段、平峰时段与低峰时段,并对各时段某一时刻列车到站数量进行记录。对不同运行时段的年龄、携带行李情况、速度等人群特征进行观测记录,根据各时段人群特征对地铁站进行Pathfinder疏散仿真建模。从疏散用时、拥堵点、人员疏散路径、出口利用率等方面对各运行时段人员疏散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高峰时段两列列车同时到站时,疏散拥堵现象明显,且两列列车到站与1列车到站两种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存在一定差异;平峰与低峰时段两列列车同时到站疏散拥堵点明显,出口利用率情况较为一致。最后,对提高地铁疏散效率提出几点建议措施:注重时段差异性的地铁疏散管理;增强拥堵点的疏散引导;缩短列车行车间隔。  相似文献   
114.
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区域噪声评价的模型——NEM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暴露人群和声环境功能区差异,并根据城市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级表征。文章运用该模型对广州市噪声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分别与NPI法和NII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NEM模型用于大区域环境噪声评价科学合理,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115.
受相关疫情的影响,人群聚集行为对空气中微生物的组成及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西安两处典型公共场所为观察对象,基于传统培养分离方法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的相关参数,揭示了人群聚集行为对空气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评估了微生物暴露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较之人群聚集前,人群聚集时两个地点的空气微生物污染级别皆由清洁变成中污染。分离培养数据显示:人群聚集时,空气中的细菌种类较人群聚集前增加了11种,真菌种类增加了5种,且微生物菌落颜色、形态、湿润度和生理生化特征等均出现了变动;病原性微生物的种类由2种增加到9种,其中有5种达到了BSL-2级高生物风险,且属于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人群聚集时,人体健康暴露风险系数相比人群聚集前增加了1.28~4.96倍,且男性的暴露风险系数显著高于女性。因此,建议在人群高聚集时段适当限制人流量并保持空间空气流通,以预防潜在传染病的暴发,有效保障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116.
大型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的事故灾害统计分析表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已逐步成为大型公共聚集场所的主要人为事故灾害类型之一.与火灾等常见人为事故灾害不同,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极其突然,社会影响重大.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致因机理及承载体人群的运动规律开展相关研究,基于风险理论、事故突变等理论方法提出了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四阶段)理论,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对理论模型中的参数求解进行了阐述.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理论研究可以为揭示人群聚集相关事故成因机制及形成演变规律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及参考,其中的相关理论模型可供大型建筑(如奥运赛场)性能化设计、人群安全疏散及管理等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7.
根据笔者的国家科技攻关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实际资料,论证了地下水中钛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8.
广州市不同人群硒摄入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酸消解、原子荧光-氢化物发生法测定了广州市市售109种常见食物中硒的含量,结合膳食结构计算了广州市不同人群的每日硒摄入量.结果表明,广州市不同食品硒含量有较大差异,均值为4.97~457.3 μg·kg-1,其中动物性食品硒含量明显高于植物性食品硒含量,硒含量较高的食品有动物内脏、鱼虾类、蛋及蛋制品、猪肉等,均大于150 μg·kg-1.广州市不同人群膳食硒摄入量有明显差别,不同收入人群的摄入量为高收入人群(102.6 μg·d-1)>中收入人群(83.8 μg·d-1)>低收入人群(66.6 μg·d-1);老人硒摄入量为73.3 μg·d-1,儿童为44.3 μg·d-1,大学生为86.8 μg·d-1,工人为69.7 μg·d-1;标准人摄入量为98.5 μg·d-1.动物性食品是广州居民硒摄入量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大米;蔬菜、水果和豆类及制品等植物性食品贡献很小.广州市不同人群每日硒摄入量处于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19.
高压输变电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调节区域电力平衡,充分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文章就500 kV高压输变电工程在建设、运行期间对自然环境、电磁环境等影响的因素及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了高压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及环境防治措施,以有效地降低高压输变电工程对自然环境和人群的影响,这对搞好高压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实施中国输变电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0.
利用国家科技攻关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地下水中铁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