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9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453篇
安全科学   669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202篇
综合类   1538篇
基础理论   399篇
污染及防治   125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141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41.
以CNKI数据库中有关旅游危机研究的166篇文献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从论文发表趋势、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和研究热点演进等方面展现旅游危机研究概况。当前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事件的影响、风险认知、危机评价评估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视角—引致因素—作用过程—影响效应—响应过程”旅游危机整合研究框架。最后,从旅游产业和企业韧性的影响因素、旅游危机的响应和旅游危机的恢复方法3个方面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42.
为实现氨碱白泥的资源化利用,以氨碱白泥为原料,通过烘干、粉碎和表面改性制备白泥填料,并将其作为阻燃协效剂应用于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系统研究了白泥填料对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抑烟性能和成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白泥填料能够显著降低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的热释放和生烟量,表现出优异的协效阻燃和抑烟作用。当添加5%烷基化白泥填料时,阻燃和抑烟效率最高,峰值热释放速率和峰值生烟速率降低至234.6 kW/m2和0.048 m2/s,极限氧指数提高到30.5%。此外,白泥填料具有优异的协效成炭作用,添加5%烷基化白泥填料可以促进膨胀阻燃环氧树脂生成更多的芳香结构和含磷的交联结构,增强炭层的致密性和隔热隔质性,提高炭层质量,在700℃下残炭量达到24.5%。  相似文献   
443.
444.
445.
矿化和硝化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与土壤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是评价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和氮损失风险的常用指标.为探究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气候差异较大的祁连山和藏东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327个林地土壤样本,通过样本处理及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的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109.70 mg·kg-1、3.08 mg·(kg·d)-1和2.19 mg·(kg·d)-1]均显著高于祁连山地区[49.47 mg·kg-1、0.70 mg·(kg·d)-1和0.69 mg·(kg·d)-1];土壤的净矿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净硝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无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净矿化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具有比祁连山林地土壤更高的氮素供应水平,而水热条件可能是造成两地土壤净矿化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净矿化速率是净硝化速率的限制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的氮素损失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结果强调了水热条件等气候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素转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46.
由于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采用问卷研究法,通过构建调节—中介模型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员工安全绩效的机制。对某大型电力公司329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中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安全绩效的消极影响,情绪智力通过调节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满意感的关系削弱了工作不安全感对安全绩效的消极作用,即当组织变革给员工带来工作不安全感时,高情绪智力的个体会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减少工作不满意感,进而缓冲工作不安全感对安全绩效的影响,而低情绪智力的个体会过于情绪化,使得工作不安全感显著影响工作满意感,进而使员工的安全绩效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47.
荸荠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植物种植水培养、植物浸提液培养及植物共培养3种培养方式研究了荸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荸荠植株种植水、荸荠浸提液以及荸荠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了化感抑制作用.100%浓度的荸荠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率达到91.40%,而荸荠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为86.83%.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直接验证了荸荠能够通过不断地向水体中释放化感物质来长久、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48.
农业活动干扰下地下水无机碳循环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沿地下水流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Ca2+-Mg2+型转变为HCO3--SO42--Mg2+-Ca2+型;浅层地下水δD组成范围为-69.6‰~-52.7‰,均值为-63.5‰,δ18O组成范围为-9.29‰~-6.80‰,均值为-8.45‰.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重要补给来源,靠近河水的浅层地下水还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浅层地下水δ13CDIC组成范围为-11.76‰~-5.85‰,均值为-10.43‰.浅层地下水DIC来源包括土壤CO2、碳酸盐矿物以及有机质分解.河水DIC侧渗对局部浅层地下水DIC碳同位素造成影响,化学肥料引起的酸性物质参与碳酸盐矿物风化作用以及浅层地下水CO2去气作用对地下水δ13CDIC组成产生影响,在利用DIC碳同位素识别地下水污染来源时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49.
静水条件下,研究了Mn2+与Mn7+对刺参幼参行为和存活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在幼参体内的富集状况。结果表明,幼参在0.8 ~ 16 mg/L浓度范围内的Mn2+暴露96 h后死亡率均为0.0%,Mn2+在此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但暴露于0.1 ~ 6.5 mg/L Mn7+中时,幼参的死亡率随浓度和暴露时间增加而升高。暴露48 h时,幼参的死亡率与Mn7+的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Mn7+浓度高于0.5 mg/L时即对幼参表现出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其安全浓度(SC)为0.31 mg/L,Mn7+对幼参的急性毒性作用强于Mn2+。随着水体中Mn2+与Mn7+浓度的增加,幼参体内Mn元素含量和累积速率均逐渐升高,但富集系数变化存在较大差异。Mn7+在幼参体内的富集作用强于Mn2+。  相似文献   
450.
为研究二氧化氯母体材料(氯酸钠、亚氯酸钠,分别用0#和1#表示)的安全性能,采用摩擦和撞击感度仪、电火花感度仪和差式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二者的机械感度、静电感度及热安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研究了掺杂对母体材料机械感度和静电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掺杂的样品机械安全性较高,爆炸危险性较低。掺杂树脂、木粉、油脂后,0#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分别为1.642、1.688、1.758,爆炸概率分别为0.72、0、0.64;1#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分别为1.427、1.354、1.447,爆炸概率分别为0.92、0、0.88。可知掺杂后二者均有爆炸危险,机械感度提升。当木粉与0#/1#试样掺杂比例分别为1∶10、1∶5、1∶2时,随木粉掺杂量增加,0#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由1.758降至1.715,爆炸概率由0.64上升至0.8;1#样品特性落高对数值由1.447增至1.522,爆炸概率由0.88上升至1。据此可知,随木粉与试样掺杂比例由1∶10增至1∶2,0#样品撞击感度趋于增加,1#样品撞击感度趋于减小,二者的摩擦感度呈上升趋势。且1#较0#样品对撞击、摩擦作用更敏感。两样品及掺杂3种掺杂物后样品均对静电作用不敏感;在0~300℃温升范围内,0#样品无放热峰,仅有1个吸热峰;1#样品出现两个放热峰,初始放热温度分别为167.00℃、207.21℃,焓变分别为519.795 6 J/g、301.525 8J/g。这说明1#样品易发生热积聚,引起热爆炸;而0#样品在此温升范围内,相对较安全,热安全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