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95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Triton X-100在黄土上的吸附行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体系下,应用批实验法研究了Triton X-100在天然黄土上的吸附行为与平衡时间、Triton X-100浓度、溶液离子强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Triton X-100在黄土中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30 min,其吸附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相应拟合参数Qe、k1、r2分别为3.041 mg·g-1、0.102 min-1、0.993 4.吸附等温线明显为非线性,在利用的4种等温吸附模型中,Sips模型对实验数据提供了最佳的拟合,其拟合参数Qmax和r2分别为3.202 mg·g-1和0.998 7.溶液离子强度和pH值对Triton X-100在黄土上的吸附有显著的影响,其吸附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随pH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82.
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西北黄土地区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以西北某城市新区为例,探讨了在西北干旱地区且存在大面积土地填挖方条件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针对土壤地质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指标,并借助Mike Urban数学模型评估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以期为我国西北地区及填挖方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3.
探究适合于施加熟污泥改良后的我国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贫瘠黄土中Cd形态分析的方法,对防治黄土Cd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分别采用Tessier和改进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施加熟污泥后黄土中Cd形态。施加熟污泥后,黄土中Cd胁迫增大,Tessier和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测定的FMO、OM含量较对照组均稳定增加,而RES无明显变化,Cd形态再分布未趋向RES稳定矿化。使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施加熟污泥后的黄土Cd形态主要为AC;使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随着施加熟污泥黄土Cd胁迫增大,AC渐为主要形态。改进BCR连续提取法测得的Cd形态含量及分布更为显著,生物有效性相关系数大,生物有效性拟合结果更高(P<0. 01),因此认为其更适合施加熟污泥后黄土Cd形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84.
为研究添加天然腐殖酸条件下黄土对有机农药的吸附过程及影响机制,以敌草隆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法,分析黄土与黄土+HA(在黄土中添加腐殖酸)处理对敌草隆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解吸动力学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如pH、离子强度等).结果表明:①与黄土相比,黄土+HA对敌草隆的吸附时间较短,且二者均符合颗粒内部扩散模型.②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黄土及黄土+HA对敌草隆的吸附热力学过程.黄土和黄土+HA对敌草隆的吸附自由能(ΔGθ)、熵变(ΔSθ)均小于0,表明反应是一个自发进行且混乱度逐渐减小的过程;添加HA使黄土对敌草隆的焓变(ΔHθ)由负值变为正值,即由放热过程转化为吸热过程,表明温度升高使HA表面的微孔数量增多,为敌草隆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③随着pH的升高,黄土和黄土+HA对敌草隆的吸附量均缓慢减小,当pH>7时吸附趋于平衡.④不同离子(Ca2+、Na+、Mg2+)及离子强度下,黄土和黄土+HA对敌草隆的吸附量随着c(Ca2+)的减小而增大,与同浓度的Mg2+和Ca2+相比,Mg2+存在下黄土对敌草隆的吸附量较大;与同浓度的Ca2+和Na+相比,Na+存在下黄土对敌草隆的吸附量较大.⑤由解吸动力学过程可以看出,添加天然HA可延长敌草隆在黄土中的滞留时间.研究显示,HA的存在提高了敌草隆在黄土中的迁移能力,并使其吸附机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85.
本文分析了天山北麓不同海拔高度的两个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位于海拔2074m的鹿角湾剖面与海拔527m处的大佛寺剖面黄土粒度特征比较相近,但鹿角湾剖面黄土整体细于大佛寺黄土,并且其细颗粒分布范围也大于大佛寺剖面,而粗颗粒的则相反。鹿角湾剖面中全新世以来地层磁化率与成壤作用相关,显示成壤增强模式,其下末次冰期地层磁化率及大佛寺剖面磁化率与粗颗粒沉积相关,显示风速论模式。造成两个剖面粒度及磁化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导致的沉积颗粒分选及降水量不同引发的成壤作用差异。全新世中期以来大佛寺剖面记录的气候整体处于干旱状态,而鹿角湾剖面同时期地层受地形影响则记录了相对湿润的气候。  相似文献   
286.
地形和植被会改变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进而影响土壤中硝态氮(NO_3~--N)的分布,并可能导致对水体污染的差异.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黑河流域选取3个样点,采集刺槐林和草地在不同坡位(上、中和下坡位)的6 m深土样,分析了坡位和植被对NO_3~--N迁移的影响,并初步评估了其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同坡位及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硝态氮均没有出现累积,在表层土壤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2种植被下NO_3~--N达到稳定时的深度约为200 cm,稳定浓度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但在同一坡位的稳定浓度均有草地高于刺槐林的特点,说明坡位及植被覆盖类型均会影响NO_3~--N在土壤中的分布.整个流域地表水NO-3含量枯水期及汛期分别为(6.90±2.10)mg·L~(-1)和(5.84±2.86)mg·L~(-1),而坡地表层土壤(0~20 cm)中可移动态NO_3~-为(29.55±6.59)mg·L~(-1),明显大于地表水中的浓度,很有可能随径流流失造成地表水氮素污染.地下水枯水期和汛期的NO_3~-含量分别为(24.61±23.72)mg·L~(-1)和(15.70±10.78)mg·L~(-1),而坡地深层土壤(200 cm)中NO-3为(0.78±0.16)mg·L~(-1),由于浓度较低,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87.
生物炭对西北黄土吸附壬基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振国  蒋煜峰  慕仲锋  孙航  周琦  展惠英 《环境科学》2016,37(11):4428-4436
以壬基酚(nonylphenol,NP)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其在添加不同温度制备的小麦秸秆生物炭的黄土中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粒径、pH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添加生物炭黄土吸附NP的快反应时间为10 h,而加入生物炭后,黄土对NP吸附的快反应时间缩短,为6 h;且快反应阶段添加生物炭黄土明显比不添加生物炭黄土对NP的吸附量多,但碳化温度不同的生物炭在此阶段吸附量差别较小.黄土和添加生物炭黄土对NP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16 h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NP在黄土上的热力学吸附过程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型吸附等温模式;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黄土和添加生物炭的黄土对NP的饱和吸附量都呈增大趋势;NP的吸附自由能ΔGθ0,焓变ΔHθ0,熵变ΔSθ0,表明此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且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在同一温度下,随着生物炭碳化温度的升高,NP在添加生物炭黄土中的吸附量逐渐增大.添加生物炭黄土的粒径越小,对NP的吸附量越大.pH值为4~7时,添加生物炭黄土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pH为7~10时,吸附量又随pH值增大而减小;表明添加生物炭黄土在中性范围内对NP的吸附效果最好,酸性和碱性都不利于NP的吸附.  相似文献   
288.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相似文献   
289.
237Np和238Pu在黄土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超铀核素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低中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库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黄土试验场对237Np和238Pu进行了现场示踪试验,采用非平衡吸附模式的NESOR程序模拟了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厚度6m以上更新世(Q3)马兰黄土中,土壤颗粒矿物以长石和石英为主,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土壤颗粒以0.2~0.02mm为主的砂质黏壤土,干容重1.623t/m3,pH=8左右,总孔隙度0.42,阳离子交换容量12.17~28.26meq/100g的条件下,获得试验场黄土的纵向弥散度aL值为0.20~27.5cm,横向弥散度aT为0.05~1.0cm; 237Np的分配系数Kd值为198~451mL/g,238Pu的Kd值为450~1198mL/g;非平衡速率参数a范围为0.014~0.35d-1.  相似文献   
290.
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是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含铀储层地下水化学特征有助于分析铀成矿条件。通过系统采集伊犁盆地不同类型含水层的地下水样品,开展伊犁盆地地下水中水文地球化学组分及铀含量测试,分析了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条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地下水补给区的浅循环地下水均呈现为低TDS、低—中等铀含量的HCO_3-Ca型水;而地下水径流区的地下水则往往呈现出中等TDS、中等—高铀含量的HCO_3·SO_4-Na型或SO_4·Cl-Ca·Na型水,表现为岩石中的铀及其他物质成分已被充分氧化和溶滤进入地下水,即发生着"铀随水去"的氧化溶解过程;地下水径流-排泄区的地下水呈现出高TDS、低—中等铀含量的SO_4·Cl-Ca·Na型或Cl·SO_4-Na·Ca型水,地下水中铀含量沿程降低,表明地下水径流已进入还原带,地下水中的铀已被还原吸附到铀储层的固体颗粒表面,即发生着"水去铀留"的还原富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