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2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50篇
安全科学   630篇
废物处理   83篇
环保管理   356篇
综合类   1730篇
基础理论   177篇
污染及防治   213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114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由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2018中国秸秆产业峰会,于2018年1月6日在北京新疆大厦盛大召开.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秸秆主产区政府领导、资深媒体记者等重量级嘉宾600余人集聚-堂,共议秸秆产业战略升级和结构优化后的崭新格局.  相似文献   
992.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被广泛用来处理各类有机污染物,其中放电电极的结构是污染物处理效率的关键。通过实验分别研究了在搭载齿轮-筒电极和线-筒电极的等离子体气体处理器下处理甲苯和VOC的效率。此外,还模拟了齿轮-筒电极的放电间距、齿轮齿数、电压大小对于放电特性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齿轮-筒电极处理甲苯的效率比线-筒电极具有优势,最高效率可相差8.3%。齿轮-筒电极在处理VOC时的效率也优于线-筒电极2%~5%。放电间距在8~10 mm左右、齿轮为20齿时的电子数密度最大。同时,放电所产生的电子数密度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电压超过-20 kV时增长缓慢。齿轮-筒电极处理有机废气的效率比线-筒电极有提升,此外,电极结构还有优化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93.
王艳 《环境与发展》2020,(2):146-147
随着各地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反复出现,各种复杂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开始在全球集中呈现。大气污染物在环流扰动之下已经开始了长距离传输,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点源污染,而是表现出了蔓延速度更加迅速、污染更加复杂的情况,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为出发点,对目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对策,希望能推动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利用拓扑优化技术对某航天产品的支架结构进行拓扑寻优,找到了结构最佳传力路径,设计了满足重量要求情况下基频最大的支架结构。最终产品基频能够满足要求,而且仿真与试验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达到了节省研制周期和成本的目的,表明了文中所述方法的合理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针对页岩气增产采出水易起泡,难以平稳蒸发脱盐的问题,利用"预处理+多效蒸发"处理方法,对井站两种不同性质的采出水进行中试,连续监测各工艺单元处理后水质及蒸发出水水质。结果表明:通过破乳混凝、催化氧化、电荷中和及除硬等步骤,能够完全消除泡排水起泡性;中试稳定运行7d,两种泡排水蒸发出水水质稳定,COD浓度<55mg/L,NH4^+-N浓度<18mg/L,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Cl^-浓度<21mg/L,满足DB 51/190-1993《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
识别与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胶东半岛为研究区,通过生态重要性评价确定初步生态源地区域,与自然保护区数据进行匹配度验证后进一步整合至生态源地,利用夜光数据模拟人类活动强度,校正基于不同地类赋值得到的生态阻力面,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区。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半岛陆域生态源地面积为3 296.8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78%;除生态源地外,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开发建设区占比分别为32.21%、30.22%和26.86%;识别生态廊道13条,总长度为624.5 km;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对区域内生态安全格局各组分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依托自然水系、丘陵、山地,提出构建以"一廊、一带、四区、四组团"为核心的生态廊道组团网络化的布局体系,实现胶东半岛区域全方位、复合型、网络化的生态空间结构。研究可为推进胶东半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空间保护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