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8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299篇
安全科学   642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336篇
综合类   1578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182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140篇
灾害及防治   11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pH对剩余污泥和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已有报道,但pH对混合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尚鲜见报道。为此对厌氧环境,(20±1)℃,pH=4~11以及不控制pH条件下混合污泥的水解酸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pH调控有利于污泥SCOD的溶出,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污泥溶出的SCOD要大于其他条件下的,特别是pH=10和11条件下污泥溶出的SCOD要远高于其他条件下。碱性环境和酸性环境以及中性环境相比更有利于混合污泥产酸,最佳产酸pH条件为pH=10。在酸性和极端碱性条件下均有利于混合污泥中氨氮和磷的释放。碱性环境利于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去除,但不利于总悬浮固体(TSS)的去除。在不同pH条件下将混合污泥的发酵特征和剩余污泥和初沉污泥发酵特征比较,发现3种污泥水解和产酸均在碱性条件下最好,且在20~22℃的条件下,产酸量均在pH=10的条件下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82.
柴油机SCR催化器载体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柴油机选择催化还原(SCR)催化器载体结构参数优化的设计方法,根据车用柴油机排量,将SCR催化器载体分为4类,选取载体体积、长度、目数、壁厚和涂层厚5个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高NO。转化率及低压力损失为优化目标,利用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选择样本点进行数值模拟,在构建的Kriging近似模型基础上,对载体结构参数采用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non—dominatedsortinggeneticalgorithm—II)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Kriging近似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结合NSGA—II算法对SCR催化器载体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是可行的、有效的,不同排量下的优化结果均能够较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83.
利用混沌现象固有的内在结构进行寻优搜索,为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将混沌优化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单纯形法的局部搜索能力结合起来形成单纯形-混沌优化算法,结合简化Bishop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单纯形-混沌优化算法搜索到的是全局最优解。通过与遗传算法、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在保证安全系数一定精度的情况下,单纯形-混沌优化算法搜索到的是最危险滑动面。可见,单纯形-混沌优化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984.
中国二元经济中水资源流转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及水资源在工农业两部门间的结构性短缺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之一。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工农业两部门的"双赢"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对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水资源流转过程进行系统性的经济学阐述,进而得出水资源在工农业两部门中的流转是从无限供给状态到体现稀缺性的过程。并结合1949-2009年中国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中国水资源在两部门经济中的流转进行了阶段识别和趋势研究,即"余水"流转、"低效水"流转和"竞争性用水"流转,从而为水资源流转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学理性解释,并据此提出通过建设引水工程基础设施、完善用水额度和税费标准法律规范,健全水资源流转的农业补偿机制和加强农业生产部门节水意识宣传,以完善我国水资源流转制度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5.
采用自主设计的30 kW大功率微波设备开展了含油污泥微波热解的现场实验,考察了吸波剂种类和添加量、热解终温、微波辐照时间、污泥处理量等对微波热解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热解残渣可以作为吸波剂提高含油污泥的微波热解处理效果,综合考虑热解效果和成本,其较佳的添加量为5%(质量分数),此时污泥的除油率可达99.84%;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污泥的除油率逐渐升高,当热解终温达到500℃时,处理后污泥的含油率降为0.200%(质量分数,下同),满足《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的限值标准(石油类限值为0.3%(质量分数));微波辐照时间对含油污泥的热解效果影响较显著,当微波辐照时间达到180 min时,处理后污泥含油率仅为0.230%;含油污泥处理量低于20 kg/次时,单位质量含油污泥完成热解消耗的电量随着处理量的增加而减少,而超过20 kg/次时,耗电量随着处理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本实验所用设备较经济的含油污泥处理量为20 kg/次.  相似文献   
986.
柠檬酸浸出土壤中铜、锌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工业废弃地土壤为供试材料,采用批次实验方法,研究了柠檬酸对重金属Cu、Zn的浸出效果。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探讨不同pH值、柠檬酸浓度、固液比和浸提时间等对浸出效果的影响,进而对实验条件进行正交优化组合,确定优化工艺参数为:pH值为3.2,柠檬酸浓度为0.4 mol/L,壤土固液比为1/10,土壤中Cu、Zn接近平衡的时间分别为1 h和1.5 h。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对这2种金属来说,Cu较Zn易释放,Cu、Zn的最大浸出率分别为74.8%和65.3%。柠檬酸浸提前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范围为0.61%~3.16%。单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来看,柠檬酸对土壤质量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7.
pH值对污泥发酵产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可作为污水脱氮除磷的有机碳源,而pH值是发酵产酸过程中重要的控制参数.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各参数变化规律,探索pH值对其过程的影响及其分析.结果表明,碱性条件有利于污泥发酵产酸过程,实验最佳条件是控制反应初始pH值为10.0,仅8d发酵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就达到8.90 mmol/L.此外,污泥在发酵过程中,酸性条件下NH4+-N和PO43--P的释放量均大于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988.
污泥膜覆盖好氧发酵通风调节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污泥膜覆盖好氧发酵通风实验装置。结合污泥不同发酵阶段通风量的需求,分别通过风机入口节流调节和变频调节实现实验堆体系统通风量的改变,测取了相应的堆体风压和风机功率;结果表明,2种调节方式均适用于膜覆盖好氧发酵工艺,但变频调节在调节性能上优于节流调节。而且,变频调节的风机能耗远小于节流调节,在小风量通风时相差可达5~6倍。由于功能膜的作用,变频调节的通风量近似为频率的二次函数而非理论上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89.
肖友刚  张平 《环境工程学报》2013,7(4):1583-1588
将大涡模拟法与Lighthill-Curle声学比拟理论相结合,计算了高速列车纵向对称面的气动噪声,探明了纵向对称面气动噪声的频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得出了车辆连接处的优化外形。结果表明,低频时,气动噪声幅值较大,随着频率升高,幅值下降。当列车运行速度一定时,距离气动噪声源越远,声压的衰减幅度越少。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加,距离气动噪声源越远,声压的增幅越小。脉动压力是气动噪声的源,在车辆连接处采用平滑的Nurbs曲线过渡,以减少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脉动压力,能有效降低气动噪声。  相似文献   
990.
在含油污泥进行资源化处理过程中,针对处理目标受多个因素影响的实际,为了解决工艺之间的耦合问题,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并把主要参数作为优化对象,把含油污泥的脱水率作为评价目标,通过采用GA-BP算法对含油污泥耦合工艺正交实验参数进行了线性与非线性分析.在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的基础上,用优化后的权值和阈值对测试样本和训练样本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误差都有明显减小,分别由0.34211减少到0.031549和0.15476减少到0.040682,可见耦合参数趋向于非线性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