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2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24篇
安全科学   314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915篇
基础理论   187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23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从棉花雹灾脆弱性试验研究的角度,研发一套降雹模拟装置和棉花雹灾田间试验方法。基于棉花雹灾脆弱性试验研究科学原理,提出了降雹模拟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阐明了棉花雹灾田间试验方法的基本步骤,并通过田间试验初步验证了该套装置与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发射直径为0.5~10.0cm的冰球,其射向可以在垂向0°~120°和水平0°~180°范围内调节,可使冰球发射速度达到20.0~45.0 m/s,可稳定控制冰球发射速度为23.0~25.0 m/s,从而满足模拟降雹的需求。人工模拟棉田降雹灾害的试验方法包括4步,关键是要以棉花生长期、冰雹大小和降雹密度为变量设计雹灾情景,以及对降雹前后棉花的植株性状进行观测,从而获取不同致灾强度下棉花脆弱性指标参数。进行了5种冰球直径和7种降雹密度共35种降雹强度情景的验证研究,对冰雹直径和落叶率关系分析的结果初步显示,该试验装备与方法可以为揭示棉花雹灾脆弱性的规律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和测雹板实地监测,遥感反演技术,以及利用割草机、喷水器、人工等手段去除作物叶片等田间试验方法相比,该装置与方法具有较大优势,试验数据能够满足雹灾棉花脆弱性研究的需求。其不足之处主要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加以改进将可更好满足其他雹灾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2.
黄河三角洲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线虫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黄河三角洲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线虫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湿地土壤线虫总数为白茅群落>柽柳群落>翅碱蓬群落>光板地.土壤线虫呈明显的表聚性,除光板地外,其他3种群落土壤线虫总数表层与下层差异极显著.土壤线虫总数在0~10 cm和10~20 cm的土层最大值都出现在白茅群落,最小值都出现在光板地,其中白茅群落与柽柳群落、翅碱蓬群落、光板地之间差异极显著,柽柳群落、翅碱蓬群落、光板地之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类群,其数量与土壤线虫总数变化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食细菌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数量在0~10 cm土层依次为白茅群落>柽柳群落>翅碱蓬群落>光板地;食细菌线虫数量在10~20 cm土层为柽柳群落>翅碱蓬群落>白茅群落>光板地,捕食-杂食线虫个体密度较低.食真菌线虫的个体密度在各类型各土层湿地中都很低.土壤线虫多样性依次为白茅群落>柽柳群落>翅碱蓬群落>光板地.  相似文献   
993.
南通地震台核旋观测值从 2 0 0 10 8起大幅下降 ,经过与其他台站资料的比较和仪器工作情况的分析 ,认为该异常不是地磁本身的异常变化 ,也不是仪器的问题。进一步对外界环境调查和实地测试 ,证实是受台站附近基建工地的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994.
长输油气管道沿线地质地貌错综复杂,存在大型陡坡和潜在滑坡体,威胁着管道的安全运行。以某天然气管道为例,介绍了应力应变监测技术与视频监控技术配合使用的防护技术,提出了技术方案实施建议,对高后果区地下管道本体和周围环境实施24 h动态监控,实现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5·12大地震这一特殊的灾害对人类体适能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人类抗灾体适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认为人类抗灾体适能是人类在经历灾害时,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具体指个体维持自身与灾害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理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减少灾害损失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6.
无机盐对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海水冲厕工程的实施 ,试验研究了无机盐对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影响。以无盐稳定运行系统作为参照系统 ,分别研究了 2 0g L和 35g L盐度驯化系统内活性污泥絮凝体的形态、污泥沉降特点以及污泥微生物生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絮凝体的结构。试验结果表明 ,无机盐改变了活性污泥微生物生态 ,改变了絮凝体的结构 ,加强了污泥的沉降性。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从石英的晶体结构和四面体内阴、阳离子之间的化学键特性出发,结合石英中其他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探讨了石英中金的赋存状态。指出石英中不能存在类质同象取代Si4+的Au1+或Au3+.也不可能有O--Au空穴中心,EPR谱上g因子值近于ge的吸收峰应完全归因于O--Al及O--Ge空穴中心,而与O--Au空穴中心无关。并认为石英中的金主要呈微包裹体金矿物形式存在(可呈Au0、Au1+及Au3+)。此外,在石英的结构孔道中也可有极少量Au1+和Au3+象碱(土)金属离子一样作为电荷补偿剂离子存在。ESCA所确认的Au1+应是指石英内微包裹体金矿物中的Au1+及石英结构孔道中的Au1+离子,不应将其误认为是关质同像取代Si4+的Au1+。  相似文献   
998.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或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因此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抗灾减灾的主要和有效途径.选择湖南省鼎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灾前期-灾中期旱灾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分别针对轻度干旱和中重度干旱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水田-水稻农业生产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的承灾体脆弱性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脆弱度由高至低排序为西北岗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岗地区、东北湖/平原区,这一分析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脆弱性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发现地形和灌溉分别是影响灾前期和灾中期承灾体脆弱性的最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减灾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999.
在商用Agilent7890A型气相色谱的基础上,通过自组装、集成及调试,建成了基于气相色谱-脉冲氦离子化检测器(GCPDHID,gas chromatography-pulsed discharge helium ionization detector)观测大气中H2浓度的高精度分析系统.系统采用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最低检测限约为1×10-9(摩尔分数,下同).对浓度约为600×10-9的标气重复进样140次用峰高定量的标准偏差优于0.3×10-9.系统对409.30×10-9~867.74×10-9浓度范围的大气H2具有较好的线性响应.系统使用2瓶标气定量,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对本底大气H2观测的比对目标.2013年1~11月在广州城区开展大气H2采样观测,采集的样品运回北京实验室利用所建系统进行浓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城区大气H2浓度在450×10-9~700×10-9之间波动,观测到最低值出现在每日14:00(北京时,下同),最高值在20:00,其大气H2季节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同纬度站点情况类似.  相似文献   
1000.
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干筛处理下各种退耕方式土壤团聚体均以>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②干筛处理下,不同退耕方式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在0~20 cm土层表现为:退耕还林>退耕撂荒>退耕还茶,在20~40 cm土层却表现为相反的变化特征;湿筛处理下,不同退耕方式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在0~20 cm土层表现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茶>退耕撂荒,在20~40 cm土层却表现为:退耕还茶>退耕还林>退耕撂荒。③3种退耕方式0~20 cm土层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基本高于20~40 cm,且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总体呈逐渐减低的变化趋势;0~20 cm土层,退耕还茶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退耕撂荒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