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03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532篇
基础理论   332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全生育期种植抗虫基因cry1Ab/cry2Aj和耐除草剂基因G10evo-spsps的转基因玉米及其亲本非转基因玉米,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玉米拔节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数量、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种植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玉米未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在门水平上,种植转基因玉米仅显著提高2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种植转基因玉米均显著降低2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Candidatus_Nitrososphaera相对丰度;种植转基因玉米未影响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但影响根际土壤真菌Fusarium、Staphylotrichum和Lophiostoma属相对丰度。另外,生长时期显著影响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也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但未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该研究旨在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自然生态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32.
生物滴滤塔脱除SO2的填料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生物滴滤塔,比较了活性炭、煤矸石、陶粒、沸石和竹炭作为滴滤塔中生物附着载体性能的优劣.结果表明,竹炭对T.ferrooxidans菌液的固定效果最好,固定的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活性炭,然后是陶粒和沸石,煤矸石固定的生物量最小;不同填料滤塔对SO2的去除效率明显不同,去除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竹炭、活性炭、陶料、煤矸石和沸石,其对SO2的去除效率在运行时间内的平均值分别为93.71%、89.88%、80.08%、74.37%和63.65%.研究表明,竹炭填料系统对脱硫微生物的固定化效果最好,固定的生物量最高,且具有较好的SO2去除能力,是优质的生物滴滤填料.  相似文献   
933.
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和降雨特征,进行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和植被生物量监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百慕大缓冲带SS截留率最高,达到74%;白花三叶草对TN、TP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28%和25%;百慕大和白花三叶草生物量最大,栽种当年9月份,两者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分别达到了6.14和6.49 kg/m2,百慕大生长速度最快,当年9月份生物量几乎达到5月份的6倍;植被生物量增长明显提高了缓冲带截留径流污染物的效果,缓冲带SS截留率与生物量成显著线性相关,而污染负荷变化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很小,明显弱于植被种类和生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4.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模拟UV—B辐射(UV—B,280~315nm)增强对春小麦生物量累积和产量的影响及评估。UV—B辐射导致叶、茎、根、穗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累积降低,生物量分配改变,籽粒产量降低。5.31kJ/m2UV—B辐射处理还明显降低收获指数。模型分析表明,UV—B辐射降低总生物量累积速率,总生物量随UV—B辐射增加而降低。预测模型表明,10%和20%的臭氧衰减导致的UV—B辐射增加使籽粒产量、叶和穗生物量明显降低,而根生物量降低较小。  相似文献   
935.
若干人工调控措施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在太湖用围隔试验,研究湖泊底泥稳外源污染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底泥和外源污染(相于当彻底清淤和截污)的情况下,围区内(200m^2)水体氮磷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但藻类生物量却急剧上升,且出现“藻华”,结合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的截污、清淤挖泥、引水冲污等富营养化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分析,探讨了截污、清淤、引水冲污对营养几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指出对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单纯采取截污  相似文献   
936.
为研究抗生素制药菌渣施肥对土壤—作物体系中重金属的污染及迁移特征的影响,选取新疆伊宁县某试验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抗生素施加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富集系数(BCF)来表示重金属在土壤—作物体系间的迁移性能.研究表明:大豆和玉米在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所有地块的重金属含量均达到标...  相似文献   
937.
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结合GIS技术,通过构建作物水分亏缺风险指数,对汉江流域上游区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就全生育期而言,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汉江流域上游区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就不同作物来讲,水稻多年平均水分亏缺风险指数达23.26%,是全流域生态适应性最差的作物,麻类、薯类生态适应性较强;作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段,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差异较大,春旱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38.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祖华  李瑞霞  王晓杰  关庆伟 《生态环境》2010,19(12):2778-2782
对间伐了4年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相似系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生物量(P〈0.05),而对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强度和中度间伐显著增加了灌木生物量,而草本生物量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增加(P〈0.05);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草本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而灌木的3种指数仅在强和中度间伐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939.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启动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曝气生物滤池是在普通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开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研究了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时各级的启动状况,考察了出水中主要污染物和生物滤池内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氧化有机物的碳化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速度要远快于氧化氨氮的硝化曝气生物滤池.鉴于这两部分在启动期间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在处理生活污水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快的同步启动速度,这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应分别启动,并重点针对硝化滤池增加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940.
天然林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载体。科学评估天保工程对实施区域森林碳汇/碳源特征的影响,对于巩固提升区域尺度森林固碳增汇作用和统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和多类森林调查和统计数据,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将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木材调减、森林巡护等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纳入核算过程,测算1998-2018年天保工程对该区域森林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实施天保工程,20年来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累计产生净固碳量1.32×108 Mg,相当于抵消了同期黑龙江省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的近12%,且相较于生物质能和碳捕集与封存等工业措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2)对存量森林资源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所产生的森林碳汇量是研究区净固碳量的最大贡献来源,占比高达80.0%。(3)人工造林和调减木材任务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均,是造成研究区净固碳量存在一定程度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4)天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引发的碳排放、碳泄漏会抵消研究区的部分固碳效益,但抵消比例仅为0.29%,森林固碳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