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241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害虫对转基因Bt作物的抗性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至今为止,已经有26种植物成功地转入了Bt毒蛋白基因,它们将在防治害虫中发挥重要作用.Bt作物释放的潜在风险是害虫的抗性进化.害虫对Bt毒蛋白产生抗性的机制包括行为躲避、生理生化机制及遗传机制.抗性等位基因的初始频率和抗性的遗传稳定性等特性影响着抗性管理对策的实施和效用.抗性管理对策包括Bt作物的轮作、转入多个杀虫基因、Bt毒蛋白高剂量表达、低剂量表达和目标特异表达以及避难所策略等,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其中,“高剂量/避难所”策略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这些策略来自理论数学模型和实验室数据,其有效性尚需要田间实验的检验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62.
基于黄潮土长期定位试验的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徐淮地区黄潮土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途径,利用始于1980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连续32 a作物产量的演变特征、可持续性以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作物产量年际间存在波动,不同处理间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玉米(Zea mays)历年产量由高到低均表现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K),施N、P、K肥(NPK),施N、P肥(NP),施有机肥(M),施N肥(N)和不施肥(CK),而甘薯(Ipomoea batatas)产量年际间和处理间的变化差异较大。在小麦和玉米的施肥处理中,N处理产量最低,随施肥年限增加产量下降速度快,可持续性指数分别比CK低0.161和0.063;MNPK处理比NPK和M处理分别增产14.9%和102.3%、11.5%和24.4%,且产量变异系数低,可持续性好。玉米产量的稳定性整体上高于小麦和甘薯。平衡施肥或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可降低作物产量对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增施有机肥处理(M和MNPK)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递增趋势,积累速度为0.31~0.37 g·kg-1·a-1,小麦和玉米轮作制下砂壤质黄潮土有机质含量的适宜平衡值约为15.0 g·kg-1。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培肥土壤和促使作物高产、稳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3.
以10株具有促生及抑制病害的芽胞杆菌属菌株(Bacillus sp.)的培养物,按不同比例配制成5个混合剂型细菌制剂.A、B、C、D剂型播种时接种不结球小白菜30d后,株高、叶片数、根长和干重分别增加7.8%、6.2%、9.4%和13.8%,除C处理的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接种A和B剂型显著提高豌豆出苗率,出苗9d时两菌剂处理的地上和地下部干重分别平均提高92.3%和183.3%,并发现5株供试菌株对引起豌豆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以A、B、E三个剂型菌悬液培养水稻种子4d时,各处理的平均芽长提高33.3%,根长提高16.0%,培养25d时株高、根数和地上部干重平均分别提高16.0%、9.5%和22.7%,均达显著水平.B剂型的培养物培养小麦27d时发现对株高、叶片数和植株干重的影响都不显著,但对根数和根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认为,A菌剂最有利于供试作物出苗和苗期生长,其次为B剂型.表5参17  相似文献   
264.
研究了0.3kV/cm静电场长期作用下,大豆、黄瓜与油青菜心叶片光合细胞中叶绿体膜脂肪酸组分和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电场处理使叶绿体膜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减少,膜脂肪酸的不饱和度指数和膜流动性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静电场处理使叶片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表明静电场的作用提高了作物光合细胞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功能,使光合细胞中叶绿体膜流动性增加.图3表1参16  相似文献   
265.
大宝山矿水外排的环境影响:Ⅱ.农业生态系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大宝山外排酸性矿水对周边农村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具严重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农田所用的灌溉水酸度很强,灌溉水中多种重金属含量高于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其中Cd超标约16倍;土壤严重酸化,pH值可低至3.9,总实际酸度平均达47mmol/kg,比水溶性酸度高147倍,表明由矿水带进土壤的无机酸通过土壤的缓冲作用暂时转化为非水溶态并在土壤中累积;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以Zn、Cu和Cd为甚;粮食和果蔬等作物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尤以Cd最为突出,最高可超标近150倍。  相似文献   
266.
不同作物原料热裂解生物质炭对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选择由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花生壳经350~500℃热裂解制成的生物质炭,研究生物黑炭对水溶液中Cd2+和Pb2+的吸附特性,分析了pH值、吸附时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生物质炭粒径和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Cd2+和Pb2+的吸附约10 min即达平衡;3种生物质炭对Cd2+和Pb2+的等温吸附均可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玉米秸秆炭对Cd2+和Pb2+的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小麦秸秆炭和花生壳炭;在生物黑炭投加量为150 mg(6 g.L-1)时,3种生物黑炭对溶液Cd2+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玉米秸秆炭对溶液Pb2+的去除率达90.30%,而小麦秸秆炭和花生壳炭的去除率仅为52%和47%,玉米秸秆炭有望成为处理重金属污染废水的新型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267.
268.
南方冬季覆盖作物的碳蓄积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冬季覆盖作物为在冬闲季节以减少土壤裸露、增加生物产量、抑制硝态氮淋溶等为目的而种植的作物。南方水稻种植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有利于冬闲覆盖作物生产。冬季覆盖作物在增加生物产量的同时,可以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碳蓄积效应。本研究在南方水稻种植区选择冬闲季覆盖作物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以冬闲田为照进行生产比较试验,考察不同覆盖作物碳蓄积能力及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地上部碳蓄积为4044.9kg·hm-2,地下部碳蓄积为1533.7kg·hm-2,紫云英地上部、地下部碳蓄积分别为1799.6kg·hm-2,1023.8kg·hm-2,油菜的分别为1023.8kg·hm-2,339.0kg·hm-2;黑麦草的碳蓄积量显著高于紫云英和油菜,各覆盖作物处理碳蓄积量均显著高于冬闲田。黑麦草地下根系表现强大的碳蓄积能力,可以提高土壤碳汇效应。不同覆盖作物-双季稻稻田生态系统,冬季覆盖作物残茬短期内对主作物的产量因素均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9.
不同氮水平下秸秆和活性碳对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采集自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上田间培养的土壤样品,通过温室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CO2浓度下导致作物生物量增加和更多碳输入对土壤含碳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CO2浓度高(即通过秸秆还田和根系进入土壤的含碳量增加)时,其显著影响碳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转化,粒径>53 μm土壤的含碳量增加,粒径<53 μm土壤的含碳量降低;在没有秸秆加入的常规氮水平下与有秸秆加入的低氮水平下,含碳量变化幅度较大;单位土壤各粒级的含碳量均有增加,有秸秆加入,活性碳(葡萄糖)量越大,含碳量增加幅度越大;没有秸秆加入,活性碳量越大,总碳含量增加幅度越小. 而不同氮水平下秸秆的分解代谢对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影响还不明确,有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70.
为揭示碳酸盐岩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选择广西典型的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的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采集水稻籽实及对应根系土样品68套,在分析测试土壤、农作物籽实样品中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铅(Pb)和锌(Zn)这8种重金属含量及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地累积指数、生物富集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全国和广西表层土壤的平均水平,其中Cd、As和Cr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筛选值的比例分别达95. 6%、86. 8%和69. 1%,超过土壤污染管控值的比例分别为27. 9%、17. 6%和5. 9%.区内土壤中As、Cr、Cu、Ni、Pb和Zn主要以残渣态为主(残渣态占比> 80%),显示出较低的生物活性; Cd的生物活性相对较高,生物有效态组分占20. 99%,但仍明显低于全国其它非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 Hg的潜在生物有效态组分占44. 04%,然而土壤中Hg全量较低,因此其潜在生物有效态的绝对含量较低.与土壤相比,研究区水稻籽实中重金属超标率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